還看今朝:深圳是改革試驗田

國家正計劃為中國四個經濟特區成立三十周年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國家領導人親臨深圳,對於這個被譽為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南方最大的經濟特區以及最繁忙的商業城市來說,意義非常深遠。

三十年前的深圳,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樓房的貧窮小漁村,但鄧小平就獨獨看中這裏。某種程度上,選擇深圳作為其中一個經濟特區,原因是深圳與香港水陸相連,一方面為實現香港回歸及中港融合作出貢獻,另一方面學習香港的市場經濟,擔當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的地理優越性可謂獨一無二。

「特區造就深圳,深圳彰顯特區」。中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中,有三個位於廣東省,他們帶領着廣東省的經濟發展,並且佔據了國家四分之一的總出口額。當中,深圳雖然沒有像上海在中國近代史中的顯赫地位,但這三十年間,深圳在內地近三百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排名全國第二,亦名列全球前六十五個大城市。

改革開放決定了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未來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仍然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停滯「最終會是死路一條」。很快地,其他具有相同條件的城市緊隨着這個模式而發展起來,外資和出口業務擴展到幾乎整個中國沿海城市。

不過,這些轉型存在爭議。像深圳這種沿海城市的發展模式,是以出口製造業為核心,繼而做大做強起來。不過,深圳的成功之路未必可以用於其他城市,當考慮到環境因素,改革開放的模式就必須要因時、因地制宜,不能夠一本通書看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