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公務員加薪

台灣的公務員可算是辛苦的中產階級,隨政府的收入來調整其薪津。現金融海嘯已過,ECFA也簽署通過了,經濟榮景可期,可是政府舉債太多,行政院公布軍公教明年度不調薪。從扁政府到現在整整六年沒有調薪,但政府有苦衷,難於取悅軍公教階層。

台北市長郝龍斌跳出來槓上中央,要求給台北市的軍公教人員調薪,這是市長之責。但背後的玄機是,台北市國民黨有執政但無優勢,表現於人民對馬政府的信心指數,似乎沒有因ECFA的簽訂而大升,五都選情依然低迷,作為藍營候選人只得各自為陣,炮打中央以求選民的認同。軍公教是藍營的基本盤,不能讓基本票源因不滿政府而流失,故郝龍斌的動作是為了鞏固基本盤,亦顯示選情的膠着。

調薪可帶動刺激消費,激勵士氣,更重要的是創造「信心空間」,擺脫扁政府以來民間薪資不斷下降的噩夢,可重新在金融海嘯餘波中拾回信心。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馬政府上任後的舉債已超過民進黨前朝,因之郝龍斌力推加薪的訴求,吳敦義表示暫不考慮,政府不能舉債加薪,只加發半個月年終獎金。馬政府若從善如流加薪必可扭轉民調與五都選舉的劣勢,但非不為,乃不能也,沒錢辦不了事。

郝龍斌的提議也有不同的意見,認為過去政府每次宣布公務員調薪總是敲鑼打鼓,將之視為德政,結果引發物價上漲,增加市井小民的生活負擔。若依公務員加薪幅度百分之一,對家庭助益不大,卻牽動物價上漲,值此國債高築、景氣未復甦,還是共體時艱。

事實上,景氣回升並沒有反映在百姓的生活上,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台灣的貧富差距拉大,因此衍生社會矛盾,公務員的「杯水車薪」微調薪資,只是姿態式的宣傳,實際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