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變污染局 殘山剩水誰來護

原本波清浪白、鳥飛魚躍,有碧海「魚倉」和「閩東夏威夷」美譽的福建羅源灣,因為一座違規鋼鐵企業——福建德盛鎳業公司的入駐,變得烏煙瘴氣,魚蝦死亡不斷,生態幾近崩潰,在此居住多年的住戶不得不搬家。福建省環保部門濫用環評審批權,以及其背後顯現的腐敗,則是這一事件的禍根。

眾所周知,有色金屬冶煉屬於重污染項目,也是國家重點調控的產業,立項興建有一套嚴格規範的審批機制。按照國家環保部的規定,凡年產五萬噸以上的冶煉項目、或總投資一億元及以上的有色金屬項目,均要由國家環保部負責審批環保評估文件。

但據內地媒體報道,德盛鎳業利用異地搬遷的機會入駐羅源灣時,產能由二十二萬噸提高到八十二萬噸,卻於二○○六年三月十四日經由福建省環保部門審批同意。二○○八年十二月四日,福建省環保部門又批准了德盛特鋼年產八十二萬噸不銹鋼寬帶的環評報告,再次違反了「年產三十五萬噸以上特鋼項目由國家環保部負責審批環評文件」的規定。福建省環保部門不僅兩次越權審批,而且一份審批文件出現兩個版本,一份是年產五十五萬噸,一份是年產九十二萬噸。

福建環保部門可謂膽大包天,居然越權審批,而且在審批文件上造假,這背後到底存在甚麼樣的腐敗?據說,德盛鎳業負責人曾頗為自得地表示,在環評審批環節只要下足「工夫」,沒有攻不下的堡壘,項目想做多大就做多大。這位負責人不打自招,實際上說出了這個污染項目背後大有文章,但中紀委為何至今置若罔聞呢?為何讓那些環境破壞者逍遙法外呢?

透支後代 消耗將來

環保部門的職責本應是保護環境,治理和處罰污染,守護老百姓的健康,他們手中的環評審批權其實就是為環保添加閘門,為企業架設高壓線,從源頭上杜絕污染的發生,但是,福建環保局不惜越權審批,不惜製造孿生文件,為污染企業大開方便之門,幾乎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無所顧忌的地步。這樣的環保局,實際上已成為環境破壞局。

最近,內地污染事件層出不窮,從河南封丘紅頭文件為污染企業保駕護航,到紫金礦業污染訊息發布遲緩;從湖南漣源飲水源被錳礦污染,到江蘇射陽工業廢水直排入海等等,諸如此類令人髮指的污染事件,讓神州大地變成滿目瘡痍的殘山剩水。不客氣地說,當代中國的發展是在透支子孫後代的福祉,消耗中華民族的將來,這樣的發展又有何驕傲可言?

欲治污先治官,中國污染問題難以遏止,完全是因為貪官氾濫,不少地方環保局長的烏紗帽甚至是由污染企業出錢買來的,他們只會千方百計地維護污染企業的利益,又怎麼會為老百姓主持公道,對子孫後代負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