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多個城市暴雨淹城,再次上演「逢雨必澇,遇澇則癱」。雖然不少城市管理者發誓解決城市內澇,但令當局尷尬的是類似問題年年上演。
國家住建部早前對國內三百五十一個城市專項調研顯示,有六成二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三成的城市內澇災害超過三次。目前全國仍有三百四十座城市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國人每年適逢雨季就因各種水患鬧得人心惶惶,其中恐怕不僅僅只是「天災」在作怪。
法國文豪雨果曾說:「下水道拷問城市的良心。」此句成了不少國家檢討城市排水系統能效的至理名言,在中國,這句話則是絕妙的諷刺和批評。城中看海、路中撈魚、街邊行船、房內暢泳……那一幅幅讓人啼笑皆非的畫面,背後是一塊城市的「心病」。
中國的城市往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上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堪與歐美發達國家城市媲美,但城市內在的質量與規劃卻落後別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尤其是下水道,歐美等國的下水道使用了上百年,可以拍攝槍戰大片,可以進出房車,反觀中國城市的下水道僅能容一人爬行,而且還被許多市政管線堵塞。
當中的根源在於,一些地方衡量城市發展、考核幹部的標桿更多的是經濟增速,似乎只有高樓林立、廣場氣派、商業繁榮才是政績,所以當面對花費多卻看不見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時,真正下力氣建造的便少之又少。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是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羸弱不堪的元兇。
很多城市的規劃均在不斷地加劇着城市內澇的問題。城市內植被覆蓋率降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過排水系統排走,土壤本身失去蓄水能力。還有些城市管理者們不斷填埋,令具蓄水能力的自然水系消失。以武漢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二百多平方公里。若以湖泊平均深度一米計算,被填佔湖泊的蓄水容量高達二億多立方米,如此龐大的蓄水容量被消滅,難怪武漢市民年年看海。
最諷刺的是,當代國人的城市建設水平甚至還不如古人。江西省贛州市有兩條江水穿城而過,整個城市在數次暴雨中一直安然無恙,這一切都源於宋代鋪設的排水工程。宋人根據贛州地勢,明溝和暗渠相結合,並與城區的池塘相串連,利用水位的落差把經過處理的污水排入贛江的入口處,雖歷經九百年滄桑,這個系統至今仍承擔着贛州近十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
一場豪雨一場災,多少城市多少渣。城市沒有良心,主要因為官員沒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