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失業率達百分之六點一,政府先後推出兩期保就業計劃,執行上出現問題,資源錯配,變了保僱主計劃,部分僱主可以用放無薪假等取巧方式,維持僱員人數然後去申請資助。超過兩成參與計劃的企業被發現違規,但企業用取得的資助來交罰款,絲毫無損,而且相關罰款亦未能轉去資助僱員,政府變相是資助企業的遣散費。
正當各界以為政府會修訂計劃,在第三期堵塞漏洞,讓打工仔真正受惠,但高官雖然表示失業率仍有上升壓力,惟此時暫無意推出第三期保就業計劃,令各界大失所望。高官強調財赤三千多億元前所未有,所以政府近期救市措施已有大幅「縮水」的迹象,例如第三輪抗疫基金竟然只得二百四十多億元,大減千多億元,「到喉唔到肺」,只是象徵式交差了事,好像在做手術救人突然說因財政因素而收手,讓病人等死,這是典型黃綠醫生的作風,不幸的是醫死人沒命賠。
工會團體指百分之六點一的失業率未能反映實際情況,消費、零售及建造業,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十,水深火熱,亟待救援。台灣也懂得推出「三倍券」來刺激消費,振興內部經濟,港府卻坐以待斃,翹埋雙手等運到,這種姿態令人愈看愈光火,有人索性表示失業不找工作,申請綜援,但原來要全家人失業才符合申請綜援資格,即是說家人有人堅持自食其力,即使吃不飽穿不暖沒錢交租,政府也一毫子都不會給你。以往經常說綜援養懶人,其實是制度僵化,不近人情,迫使基層把心一橫,受人冷眼,有苦自己知。
有工會要求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因應情況施援,同時在公共事業中研究增加就業機會,例如大量公屋當中的保養維修及清潔等工作,都可製造很多就業機會,政府有沒有想過?抑或是根本沒有心去幫助失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