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一種看法,認為香港新一代對祖國離心離德,是因為忽視了中國歷史科教育。這種調調兒講得多了,就好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儼然是不用思考、不容置疑的事。筆者在大學與研究院都是主修中國歷史,對這個科目並不陌生,早前對上述問題作了一番深思,得出的結論跟大部分人不同,姑且提出來讓大眾一起探討、研究。
我認為年輕一輩抗拒中央政權、不滿特區政府,跟近年香港淡化中史科教育的關係不大,反而是跟過去數十年來講述近代史時,過分偏重於宣揚革新派,刻意將保守力量醜化、妖魔化有關。
「保守」二字本來不含負面意思,是一種尊重傳統、不輕率冒進的態度,且看英國的兩大政黨,其中一個就名為「保守黨」。偏生在香港,近代史教育有意無意間,總是為革新派鑲上光環,一切保守力量就被視作魑魅魍魎。在年輕學子心目中,慈禧太后猶如老妖怪,光緒帝、康有為、孫中山,個個則被打造成抗妖英雄。
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為後人「洗腦」,明代以後的聽說書者,聞曹操得勝則捶胸頓足,劉備打贏便喜極而呼。實際上,論奸詐,劉備未必遜於曹操,論深沉,更猶有過之。香港學生唸近代史也是一樣,讀到維新派抬頭,便心上一寬;聽說保守勢力回潮,則嗤之以鼻,總以為革新者就是人民的救星。
真正的歷史未必全然如是,當時有西方觀察家對慈禧太后十分推許,甚至稱其為中國唯一的男子。慈禧太后死時,京城不少百姓失聲痛哭,擔心往後再無人關心他們的苦難。
近代史內容偏頗,使不少港人由中學年代開始就對所有保守力量產生了莫名的反感。而這是一個大課題,可議者甚多,本文篇幅所限,留待明日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