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民生產值,中國於一八九○年代前還居全球最大經濟體,與印度長期同居世界首兩位。一八五○年代,中國經濟規模十倍於崛起中的英國,可惜大而無當,上下渙散,致被歐美列強攻破。甲午之役,以較先進的戰艦敗於日本,天額賠款把國家推入萬劫不復之境。
英國的勢力是靠吞併印度、欺壓中國而成霸權,但傾全歐移民之力造就殖民者的美國。美國通過殖民與戰爭掠奪而來的土地廣闊,一八六二年的公地放領法案使美國新移民每人可以分得西部地區一百六十公頃土地。同期,歐洲有幾千萬人移民到美國,規模資源舉世無雙,因而在一八九○年代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英國挾印度及海外屬土還可與美國抗衡,卻阻止不了德國與蘇聯的急速崛起,一九二○年代德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十月革命不足二十年,蘇聯經濟亦在一九三○年代規模大於英國。英國在亞洲,於吞併印度、緬甸等地後,主要着眼老大的中國,然而日本冒起,亦以中國在內的大東亞共榮圈作為帝國目標。
一九三○年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然與英國走下坡的全球霸權產生矛盾。德國要佔歐洲,日本要佔亞洲,歐亞非頓變戰場,正好給美國發戰爭財,先打敗德、日,再用戰爭債脅迫英國放棄大部分帝國土地,讓美國接手,然後圍逼蘇聯,完成其全球霸業。在這個大變化中,中國任人魚肉,只有共產黨革命才把列強侵逼驅於國門之外,才可政經穩定來重新建設。
除此之外的發展是越戰打垮了美國的財政,便以金融化、海外投資來維持經濟增長,後果是本國的去工業化,讓其他各國可趁機以工業化發展,把美國獨霸天下之局打破。中國的優越競爭力便在相隔百多年之後再發揮作用,美國愈是金融化、去工業化,中國愈是得益。中國製造業二○○○年才升上全球第四位,○七年第二位,一○年更超越美國。一九年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生產的百分之二十八,遠高於美國的百分之十六。正因為製造業大擴張,中國的經濟規模,一九九五年超德國,九九年超日本,一四年超美國,回復一百三十年前全球第一的地位。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多會循環發展。中國從老大渙散轉變成今天的舉國體制,才走出復興之路。美國能否重複二百多年的歷史,靠戰爭、侵略和背後的白人種族主義來重振霸業呢?相信美國難再找出發戰爭財的機會,中國不會與印度、日本開戰,美國便不能坐收漁人之利。中美開戰,便有類英德之戰,美國能夠全身而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