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經濟攙水拚政績 數據造假出貪官

全國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出爐,各省份也陸續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GDP數據「成績單」,自然是形勢一片大好。而在中美爆發貿易戰之際,所有的經濟數據或都將影響中央決策部署,因此有關當局在評估當前經濟形勢的同時,亦須嚴防地方政府數據造假。

事實上,從今次上半年GDP數據亦可以看出端倪,其中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天津市,GDP卻被一向落後的江西超過。當局解釋原因是天津將以往虛假統計數據「擠水分」,故增速大幅滑落。今年一月,天津濱海新區宣布擠出GDP「水分」,同時將前年的GDP從一萬億餘元調整為六千六百多億元,以致今年上半年增速僅百分之三點四。

長期以來,內地GDP「注水」問題一直頗受詬病。社會上曾流傳着一些有關統計數字「注水」的順口溜,例如「統計統計,一半大約,一半估計」、「政績不夠,數字來湊」等等。遼寧、內蒙古、天津等地官方,今年初曾先後公開承認此前的經濟數據有「水分」,包括一些地方已經停產、未投產、被兼併甚至連地址都找不到的企業,還在上報「產值」,統計造假的情況可謂觸目驚心,這些數據跟實際相差多遠恐怕誰都說不清楚。

事實上,自一九八五年國家和地方分別核算GDP數據以來,地方統計總和一直高於全國GDP總量。因此,有理由相信,統計數據「注水」現象絕非遼寧、內蒙古、天津等地才有。其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今年六月提交的報告曾直言,少數地方搞攀比、爭位次,在數據上做文章;有的地方為完成既定目標,要求企業按指定數據填報,有的代替企業報送虛假數據,有的甚至編造虛假企業和投資項目,導致數據「水分」年年增大。

數字出官 官出數字

此外,去年至今年四月底,國家統計局檢查和查處七十二宗重大統計造假案件,涉及二十六個省(區、市),以及二千多家企業和近三千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不僅GDP增速、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數據「水分」大,甚至連棚戶區改造、城鄉居民收入等數據也被篡改,其中東北一些縣的「經濟規模」竟然超過香港。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報告,反映出目前內地官場造假之風依然盛行。而出現這一情況,一方面是因為「數字出官,官出數字」,幹得多不如報得好,一些地方為了追求所謂的政績而虛報謊報財政收入,大批官員經濟數據造假以「證明」自己領導有方,獲提拔升遷,卻不顧這些虛增的收入將會影響到民生。另一方面是因為數據核算方式不一致,從而出現了重複統計,導致每年地方與國家的統計數據存在落差。

再就是,數據造假很難追責。因為數據「注水」存在普遍性,如要追責,就會從上到下涉及到多個環節多個部門,因此一直以來,鮮少有官員因數據造假被處罰,且一般都是行政處罰,對地方政府和官員造假,難有阻嚇作用。

表面上看,經濟數據造假的動力來自於政績考核,實際上還是「瞞上欺下」的官場文化。有媒體調查發現,全國不少市、縣、區通過成立「統計改革小組」或印發文件的方式進行數據造假。按以往反腐經驗,凡是數據造假地區和部門,不但「水分」多,貪官也多。數據造假實際已超越道德底線,成為中共官場一個政治問題。

弄虛作假 腐敗源頭

經濟數據上弄虛作假,不但是官場腐敗源頭之一,也對政府的公信力帶來極大負面影響,而且危害很大。由於數據會影響決策部門的結論,如果數據不準確,就會直接影響經濟決策,還會給百姓生活和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尤其是在中美爆發貿易戰之際,所有的經濟數據都將影響中央最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