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增加侍產假並不是苛索

人稱「廿蚊張」的自由黨立法會議員兼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一直以來在勞工權益福利事情上口出涼薄言論。他日前在一個電視台訪問上批評勞工界「苛索」,聲言侍產假一天也不應該有。再過幾天,他又在另一個電台上謔稱勞工界「買豬骨要加豬肉」,並指「侍產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二○一八年的今天,張某還大談舊時,說他的太太當年生育時連產假也沒有,所以香港沒有產假、侍產假根本沒有問題。

保障勞工權益

先不敢想像張太太全家是否過得好幸福,但張宇人的反智和無知,很明顯源自花崗岩腦袋,停留於某個歷史時空,他在香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知識型經濟的今天,仍沿用資本主義中原始積累階段的思考模式,即是企業要透過血汗工廠式壓榨員工來追求最大利潤,而不懂思考如何勞資共贏。員工在良好的身心狀態下,可提升生產力;在生活得到改善和保障的情況下,更有動力為企業打拚創造價值,德國就是勞工權益好、假期多而生產力超強的最佳例子。反觀張宇人這種離地思維,怪不得他還會說得出相信連他老婆也會面紅的話。

香港婦女自一九七○年起享有產假,而工聯會自二○○六年起爭取立法制訂男士侍產假,經近十年的爭取,最終於二○一五年通過法例落實三天侍產假為起點,政府應要求於實施一年後檢討,在早前勞顧會的共識下增至五天,現已提交立法會進行立法程序。侍產假作為保障勞工權益的法例,可說是國際標準,旨在讓媽媽生產後,面對生理和心理的轉變,爸爸可以陪伴在側,在心理上提供支持安慰,在照顧孩子家事實務上給予需要的協助,減少母親出現產後抑鬱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小生命的降臨是家庭中的大事、喜事,一家人在一起度過、一起分享,體現社會對母親和父親無私付出的肯定和支持。香港出生率偏低,政府為了鼓勵生育,除了稅務上作出調適之外,設立侍產假也是必須的人口政策之一。

以上種種關於侍產假的重要性,社會早有共識。在香港,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只有一點二個,生育三個小孩的家庭基本已少之又少。男士一生中享有侍產假就只是一、兩次,所以侍產假不論是三天、五天或七天也好,對僱主的影響根本就是微不足道。按政府數據顯示,二○一五年立法三天侍產假只增加勞工成本百分之零點零二至零點零四。假設一間企業聘請十人,平均月薪一萬五千元,侍產假由每年的三天增至五天,新增的成本才二百四十元,這次再加兩天侍產假,影響更小。張宇人其中一個荒謬的觀點,就是擔心特別是飲食業的小、微企很難安排人手。真有趣,難道企業平日不需要為員工安排年期、法定假和工傷假嗎?張先生的神邏輯實在令人嘖嘖稱奇。張先生作為資方的代表,每次有新的勞工法例改善都例必會危言聳聽,而且一次甚於一次,回顧他當年反對最低工資立法時就危言出現裁員潮、倒閉潮,後來香港經濟反倒連年增長,就業人數創新高,失業率創新低,事實證明張某等人每一次都「大聲夾無準」。

體現社會進步

最近電視劇《BB來了》大熱,講述新手媽媽和爸爸面對的種種苦樂貼地寫照而引起極大的共鳴,反映的是基本人倫和權利因社會現實而被歪曲。

在發達城市中,勞資矛盾必然存在,但在階級利益對立磨合的過程中,又會促進社會公平和生產力的進步。勞工權益本來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求改善僱員福利並不是苛索,而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我也相信:僱主不一定是無良的。當我們看到在一河之隔的深圳早已有十天的有薪侍產假時,所謂將心比心,香港的僱主們是否也要明白與時並進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