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香港作為一個富裕社會,港府固然「肥到着唔到襪」,富翁人數也不斷增加,平均八十人便有一位千萬富翁,有錢人比例之高在全球首屈一指;但另一方面,貧窮人口也與日俱增,每五個港人就有一個窮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社會兩極分化,成為深層次矛盾的主要根源。港府愈扶愈貧,到底是何原因?
早前當局煞有介事舉行扶貧高峰會,開宗明義將解決房屋問題作為扶貧新方向。特首林鄭月娥侃侃而談,指房屋政策介入的扶貧效果,比提供現金援助更重要和更有效,尋求土地資源建屋刻不容緩。她更批評環保人士反對填海是「代海發聲」,聲稱要為居於劏房的兒童發聲云云。
毫無疑問,房屋問題確實是導致貧富懸殊的主要原因,而覓地建屋遇到各種阻力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港府將問題推給環保人士,顯然是混淆視聽,為自己施政無能開脫責任。香港真的找不到土地建屋嗎?當然不是,港府閒置土地達四千多公頃,雖然未必全部適合興建房屋,但只要善用其中一部分,就可以解決不少問題。例如那些長期丟空的政府宿舍及校舍,大可改為房屋用途,這不是比苦苦尋覓土地興建「貨櫃屋」、「組合屋」更直接、更實際、更有效嗎?
還有,現時仍有六十七份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總面積超過四百公頃,單是粉嶺高爾夫球場就佔地一百七十公頃,卻只供二千六百多位會員享用。另有七個私人遊樂場的會員不足一千人,最低的甚至只有一百四十名會員。港府一方面問「地從何來」,一方面縱容私人遊樂場霸佔土地資源,這豈止是本末倒置,簡直是嫌貧愛富。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是當年殖民政府用來籠絡權貴的工具,回歸後特區政府不但沒有檢討,反而不斷延續這種早已不合時宜的政策,寧非咄咄怪事。
貧富懸殊是世界性的普遍問題,香港之所以特別嚴重,正是因為房屋問題積重難返。私人樓價長升長有,輪候公屋愈排愈長,導致劏房遍地開花,而且呎租堪比山頂豪宅,這是多麼的荒謬,又是多麼的可悲。香港儼然成為兩種世界,既是富人的天堂,也是窮人的地獄,林鄭揚言要為貧窮兒童發聲,不過是惺惺作態而已。
當然,這些年來港府在扶貧方面確實採取過一些措施,社會福利開支增幅遠遠超過整體開支,預算案更是年年派糖,可惜非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貧窮人口反而不斷增加,在職貧窮和長者貧窮問題尤其嚴重。至於當局重設扶貧委員會,煞有介事訂立貧窮線,三不五時舉行扶貧高峰會等等,也不過是擺擺姿態而已。本港堅尼系數高達零點五三九,幾乎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正是港府扶貧政策失敗的鐵證。
很明顯,香港貧窮問題主要源於房屋問題,房屋問題解決不了,貧窮問題就無從解決,而貧窮問題無從解決,「大和解」根本無從談起。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這正是安居樂業的道理,擁有「恒產」才能安居,才能樂業,才能確保社會穩定。否則,即使港府舉行一百次扶貧高峰會,也只能淪為吹水會。
說到底,香港社會紛紛擾擾,民心不安,許多年輕人憤世嫉俗,成為反建制的生力軍,當中雖然有政治因素,但主要還是房屋問題不斷惡化導致。正如中央官員指出,房屋問題不只是民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港府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也不是不知道公屋扶貧效果顯著,奈何官僚無能,除了坐而論道,根本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