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甫上台,就提出「土地大辯論」及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該小組任期僅十八個月,期望盡快謀得增加土地供應之良策,解市民「上車」之難。「大辯論」隱含着雄心萬丈,決意滿腔的意味。但土地問題從來都是艱巨的利益博弈,若要爭取各界市民的信任達成共識,必須敢於衝破個人利益的牢籠。
信心和信任,關鍵在於公道。反對派一方危言聳聽,捏造出似是而非、甚至違反常識的陰謀論,例如將東北發展醜化為深圳的後花園、富豪城。為何這些胡言亂語卻往往成功惑眾?正是因社會長期處於「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多數人生活困難,無從紓解。加上反對派宣稱政府傾斜權貴,市民一旦對政府失去信心,只會讓香港墮入萬劫不復之地。反對派玩弄市民怨恨情緒以佔領道德高地,才導致政府施政障礙重重、寸步難行。
欲扭轉乾坤、守護道德高地,政府必須證明施政皆以大眾的福祉為依歸,而非為少數權貴服務。就土地及房屋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收地建屋。部分捍衞高球場的人士認為大眾支持收地是基於仇富,對高球運動愛好者不公平。這種論調其實轉移了問題的焦點。首先,香港貧富懸殊是發達地區中最嚴重的,一些為富不仁的資本家以壟斷式營商手法,扼殺市民向上流動的機會,才令部分人產生仇富心態,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高球場涉及的是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的問題,豈能以部分人仇富為由而盲目反對收地?實際上,高球場的使用人數少、費用高、佔地廣達一百七十二公頃, 在與香港土地短缺、樓價瘋癲的現實境況相形之下,才是凸顯尖銳矛盾的原因!
筆者並非否定高爾夫球的體育價值,或富豪們在此成功洽談生意後可能創造的就業機會。但與其錦上添花,為富豪提供「俱樂部」,何不雪中送炭,給市民一個安身之所?孰輕孰重,相信執政者心中有數。事實上,高球場大可以搬遷到佔地約一百多公頃的將軍澳堆填區,在那裏興建十八個洞的標準高球場可以說是綽綽有餘,同時,又不會給予市民感覺到適合安居的寶貴地段遭到霸佔。
有意見認為,粉嶺高球場面積雖廣,但從技術而言可建房屋並不多,而且要重建附近的交通網絡,工程相當龐大。且不論是一萬三千伙,還是十三萬伙,甚至新興交通網絡也都不是重點。
筆者認為,收回粉嶺高球場興建公屋是向社會發出一個訊息:證明政府重視大多數市民的福祉,敢於在關鍵時刻向既得利益者亮劍。此劍一揮,勢必可贏回市民的信任,不論往後的填海、改變市區土地用途、徵收棕地、農地、甚至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計劃,政府也可更有底氣地取得民意支持。搬遷高爾夫球場亦展現社會各階層均需為土地供應作出承擔,對凝聚社會共識起示範性作用。
新加坡跟香港一樣面對土地短缺難題,立國之初土地面積僅為五百八十平方公里,但到二○一四年已達七百一十八平方公里,這有賴已故總理李光耀力排眾議、大刀闊斧填海造地。二○一四年,當地政府更提出將在十六年內,分批收回三個高球場,騰出約二百公頃土地興建住宅。由此而論,香港政府為何沒有如此的魄力和決心呢?
香港要改善土地供應必須多管齊下,不能只倚重個別項目。政府若拘泥於諸多限制,只會徒增施政困難,解決房屋問題更加遙遙無期。「土地大辯論」希望不只是雷聲大而雨點小之做作。政府若能下決心收回粉嶺高球場,把握解決房屋問題的突破口,必定能為未來十年施政迎來一條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