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產品非股票 散戶切忌胡亂炒

近期油價極端波動,不但產油國及石油企業蒙受巨虧,金融機構的相關貸款違約風險亦驟增,就連普羅投資者都受累,事關一些追蹤油價的相關產品面臨「輸清光」危機。香港就有石油期貨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突然宣布改變交易操作,以應付市場劇變。話變就變,當然頓時令人關注投資者權益是否得到保障!當局着眼於做大金融市場無可厚非,但同時亦有責任做好監管及投資者教育,免得開壞先例,既損投資信心,又對長遠發展得不償失。

其實,這類石油期貨ETF是由持有不同月份的期貨合約而組成,屬結構性產品,隨着不同月份合約的價差正負而影響回報,表現並不緊跟油價升跌,反而會因不同月份的合約轉倉而涉及正價差、槓桿和流動性風險,絕不能單純地對號入座。

不過,因其入場費相宜,不少散戶直接看待成對賭油價升跌的產品,結果損手者眾!更重要的是,在近日紐約期油價格曾跌至「負值」後,相關ETF突宣布改變轉倉操作,由一直沿用將最近期合約轉往第二最近期合約的方法,改為將最近期合約轉往較遠期的合約,以避免異常和極端市況產生的潛在損失。可實際上,改變運作不無代價,尤其在低賣高買下,手持的新合約不但較遠期、且數量減少,會影響往後基金單位表現。此舉充其量是試圖避免相關ETF資產短期「歸零」,冀「吊命」換取時間,但市場沒有先知,誰能肯定此舉合乎持有人最佳利益?最怕是油價持續波動,令更多投資者白白蒙受損失。到底監管當局應否考慮檢討相關處理手法,又或限制其增發以控制風險,實有商榷餘地。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當局推進投資產品多元化發展是理所當然,自港人熟悉的首隻ETF產品──盈富基金(02800)於九九年成立後,帶動了ETF市場持續發展,產品由股票擴至債券及商品,且結構愈趨複雜。不過,當局在積極研發及批准創新產品的同時,亦須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以今次事件為例,不少參與的散戶定必缺乏相關金融知識,甚至以為可「長揸」等翻身,各方參與者應予檢討。

誠然,油市向來是專業投資者主導,影響因素亦不僅是石油供需,還有經濟周期及地緣政治風險,不同的產品結構亦會帶來不同的投資效果和風險。君不見連掌握航油需求的航空公司,亦往往因期油對沖失策而蒙受巨虧?更何況散戶資訊不對稱,切忌胡亂炒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