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同攬炒 互信較印錢重要

一場世紀疫情,迫使全球以世紀印錢的方式急救,惟過去逾十年的經驗已實證,單靠放水絕非萬靈丹,反而衍生出極端民粹主義及貧富懸殊。今次疫情過後,單是全球格局轉變,包括供應鏈、資金鏈、需求鏈等核心問題,將繼續纏繞各國,考驗領袖智慧。因此,全球缺的不是救市力量,而是彼此互信!

由於有了上世紀「大蕭條」的經驗,各國不敢怠慢,為市場注入巨量資金,以免激化失業浪潮,觸發社會不安。據市場估算,截至明年底,疫情恐使全球經濟損失達5.5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生產總值8%左右。單是三月,七大工業國的央行資產購買規模接近1.4萬億美元,為○九年四月金融海嘯高峰2,700億美元的近五倍。足見今次危機規模空前,絕非一般衰退周期。不過,瘋狂放水絕非沒有副作用!過去逾十年,就驅使了全球債務暴增,截至去年激增至255萬億美元,較○八年金融危機爆發前高出40個百分點或87萬億美元。債務危機早成計時炸彈,只要其中一條引線被點燃,威力無法估計。

也許有人說,過去放水救市沒有產生惡性通脹,故不用杞人憂天。那麼,我們要問的是,為何無甚通脹呢?除了資金主要流入資產市場而非實體經濟外,更重要的是科技進步,使供應鏈發展成熟,各地可按需要,以最便宜的成本生產,將經濟學上的「比較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可如今全球大勢是有意改變「合作」潮流,寧可成本貴一點,也不想太倚賴單一國家供貨。其中,日本會撥出22億美元,幫助製造商將生產基地遷出中國,受資助的企業可把生產地點遷回日本,亦可轉移到其他國家。

誠然,疫情令全球看清了供應鏈弊端,同時破壞過去互信及低通脹根源,倘加上銀紙驟增,超級通脹恐是必然的惡果!須知道供應鏈建設殊不簡單,中國之所以成為「心臟」,當中除了有足夠的勞動力外,還需要配合生產彈性,有些產品是不能在較熱的氣候下投產,反之亦然,而中國在地理上具備優勢,再加上文化底子厚實,企業「窮則變,變則通」,才能成為「世界工廠」,這絕非偶然,亦非其他地區能輕易取代。

因此,若各地往後分道揚鑣,貨品生產成本必然驟增。那時全球面對的不只是貧富懸殊及民粹主義,而是超級通脹蠶食購買力,社會動盪隨時推向戰爭邊緣!近期金價急飆,相信不只是純粹避險,而是「聰明錢」也警覺到往後銀紙變廢紙的巨大風險,實不容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