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來源單一化 發展失衡須正視

中資科網巨企即將來港上市,由於集資額逾千億元,相信有助香港新股市場再次進佔全球前列位置。事實上,香港近年往往能在全球新股市場中封王,主要受惠於大量中資企業上市,但過度依賴單一來源,亦必會令發展失衡,須予正視。

今年香港新股市場峰迴路轉。中美貿易戰去年開打,對香港經濟的負面影響陸續浮現,港股次季開始向下,加上六月因反修例引發社會動盪,嚴重打擊商業活動和市場氣氛。截至十月中,香港的新股集資額不到170億美元,遠遠落後於美國納斯特克和紐交所。直至十一月阿里巴巴啟動來港作第二上市計劃,集資逾百億美元,令香港可保全球市場集資額前列位置,惟與疲弱的本地經濟和社會氣氛形成強烈對比。

出現如此現象,主因近年香港新股市場高度依賴中國企業上市集資。單計去年,首十家集資最多的公司,全數都是中資。即使港交所銳意拓展的同股不同權股份,也全數是內地企業。目前中資公司佔港股市值近七成,亦是每日成交金額的主力部分,基本上主導了整個股市表現。

當中國備受貿易戰衝擊,內地企業都急需在海外融資取得外匯應付挑戰,香港作為中資首選的海外融資地點,自然不愁新股客源。但凡事有利有弊,長期依靠單一來源「獨大」支持增長的故事,不無隱憂。一旦這個市場需求逆轉,香港便會陷於無險可守的地步。

當所依賴的單一市場經濟持續下滑,不但融資需求無以為繼,國際資金對其投資興趣亦會下降,並反映在港股指數的表現和流動性。此外,內地明年將加大力度開放金融市場,加上多家國際指數公司將A股納入指數系列,將有更多外資可直接參與內地資本市場。在港上市中資股普遍面對估值低殘、流動性差的問題,近年多了國企股私有化個案,未來會否有更多企業選擇放棄香港而回歸A股市場,不得不防。

「不要將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道理,顯淺易明。中國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港經濟緊密連繫,歡迎中資來港上市無可厚非。但作為規劃市場發展的財金官員,總不能過於安逸,眼見隱憂卻視若無睹。在把握中國經濟起飛帶來機遇的同時,如何善用在亞洲區的優勢,發掘東南亞以至歐洲等海外企業來港上市,令新股市場更多元化,提供各樣的投資對象,凸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特色,方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