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局動搖金融業 壞帳破產洶湧至

香港社會動盪持續逾四個月,負面影響陸續顯現,除了首當其衝的餐飲、旅遊、零售業外,連引以為傲的「命脈」金融業也危在旦夕,當中「龍頭」滙豐控股更表明,已就可能出現的信貸損失作出準備。這預示着銀行業正為經濟寒冬打底,估計拖欠、壞帳、破產等情景會接踵而來,形勢甚為嚴峻。

多年來,香港是全球銀行業最賺錢的地區之一,除了是國際間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更是內地客外闖投資的「橋頭堡」,單是近年的保單量數已是天文數字。以滙豐為例,今年第三季香港業務就貢獻了整個集團盈利逾六成;另一保險巨頭友邦亦披露,受累於上季內地訪港旅客下跌,香港的新業務價值錄得雙位數跌幅,致使季內整體新業務價值僅按年微升。

根據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數字,截至今年八月,相關從業員達10.2萬人;金管局數據亦顯示,一七年金融業從業員超過25.8萬人,佔香港工作人口近7%,並佔本地生產總值約19%。由此可見,香港金融業地位舉足輕重,背後養活不少家庭,創造財富效應,只要行業好景,往往帶挈一眾市道,即所謂「魚翅撈飯」的好時光。

可惜「花無百日紅」,早在六月社會動盪前,香港已面對着中美貿易戰及中國經濟放緩雙重夾擊,目前增添的「人禍」無疑是雪上加霜,雖然政府周四才公布上季經濟狀況,但官員們早已急不及待預告衰退到了。每當經濟不景氣,家庭及企業的信貸需求自然減少,令佔據銀行主要收入來源的淨利息收入下跌,同時業界又要面對已貸出的款項有拖欠及壞帳問題,有機會提早追數,即俗稱「落雨收遮」,為市場的還款能力試水溫,故它們是最先能感受到經濟寒意。

以滙豐為例,目前其投資估值實屬便宜,惟市場的看淡程度竟是○二年以來最高,即較○八年金融海嘯時更不值得買入。回看○七年二月,該行罕有地發出盈利警告,反映美國次按問題早在○六年已敲響警鐘,惟市場人士起初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結果更大的風浪就在○八年來臨。

作為世界級大型銀行,滙豐今次再響警號,率先為貸款作撥備,或預示着香港接下來經濟寒冬的凜冽程度會遠超想像。面對社會動盪,不少人打着「生於斯,長於斯」的旗號,但有否想過別人切實的糊口問題?是否真的想重見九七年至○三年的負資產悲劇?是時候清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