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神話瀕破滅 放眼國際方為本

滬港通成立五周年,被統稱為「北水」的滬、深「港股通」資金,南來的規模已大不如前。去年以來,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北水更曾出現淨流出情況,與市場期望存在落差,北水「神化」形象亦隨之破滅。事實上,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應放眼國際市場,過於倚賴單一市場的策略,有利亦自然有弊。

兩地股市互聯互通機制是香港、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合作計劃,讓國際和內地投資者可以通過本地交易所的交易和結算系統,來買賣對方市場的證券。滬港通於一四年十一月開通,至一六年底深港通相繼推出,至今共有超過兩千隻合資格股票供交易。

初期市場對於北水南來的刺激抱有很大期望,認為北水買貨,港股就會升。但隨着中國實施供給側改革、去槓桿、積極打貪和防走資,北水南來的規模每況愈下。繼而中美開打貿易戰,內地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北水轉趨淡靜。反觀隨着國際指數公司分段將A股納入,去年開始南水北上資金更一度多於北水南下。顯見五年過去,北水的「神化」形象,已回歸現實。

再看香港的證券業,累積北水流入以萬億元計,但大部分交易都是透過中資證券行進行,本地中小經紀難獲益。市場佔有率明顯歸邊,本地中小證券行難以與財雄勢大的中資和大型銀行競爭,致使本地經紀業萎縮,近兩年不少更選擇暫停營業甚至投降結業。可見,北水來港的效益並不全面。

此外,內地投資者主要押注的,往往是對那些熟悉的中國品牌公司,尤其是那些未有在內地上市、僅在香港上市中資企業,故其投資側重在一批中資股,與外資多隨指數比重來選股的投資取向不同。故見這五年,大量北水流入一些中資股,所謂「有供有求」,中資股市值佔港股比例已超過六成,港股與內地股市的關連度日增,但北水動向與指數關連性卻不大。

隨着明年內地金融業加強對外開放,大方向是外資可更容易直接參與A股買賣。香港的定位如何,值得關注。過去港股太過側重於吸引中資股來港上市和內地資金南來投資,五年過去,策略基本未有改變。展望未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宜藉此優勢強化法治和監管等金融市場基建,除服務中資外,更要積極吸引更多國際企業來港上市和國際資金參與,以多元化發展凸顯與內地市場的差異性,冀能重現昔日百花齊放的景象,始能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