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區商舖空置增 經濟寒冬愁煞人

剛過去的長假期,本應是零售旺季,但今年卻不一樣。香港社會持續出現極端動盪,各大商場落閘,交通受阻,街道人流稀疏,旅客杳然。旺區商舖空置驟增,情況慘不忍睹。經濟正步入極地寒冬,商界悲觀情緒揮之不去。若情況未有改善,預計聖誕新年過後,商店將現大規模執笠潮,經濟蕭條,香港人正經歷回歸以來最恐怖的一場噩夢!

自六月以來,社會暴力事件沒完沒了。十一長假,香港街頭示威處處,大型商場重門深鎖,鐵路停駛令全港變了死城,市民既沒有心情亦沒有膽量出街消費。本來好端端一個旅遊之都,弄得大型展覽、比賽盛事,一個一個被取消。不少地區就香港旅遊安全發出警示,致令遊客量暴跌。單是內地十一黃金周首六日,訪港旅客按年大跌逾半,創九年新低。

再看昔日熙熙攘攘的銅鑼灣及旺角黃金地段,零售商舖生意大跌,以旅客為主的商舖經營壓力尤大,不少藥房及鐘錶店等不到租約屆滿先行結業。業主收回舖位後重新招租,減租幅度動輒是雙位數字。部分業主更要減租留客,免得丟空。事實上,商舖租值急降將拖低物業估值,一旦經濟再差下去,爆發大規模斷供,隨時觸動銀行神經,向借款人提出收回貸款要求,潛在的連鎖負面影響不容輕視。

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零售業正處歷史上最差時刻,即使業主肯減租,只怕仍難扭轉大量空舖情況。雪上加霜的是,現今科網年代,傳統的實體店經營模式挑戰重重。今次零售業災情慘淡,勢必加速消費模式轉變。

更令人擔憂的是,本地市民對前景悲觀,消費傾向審慎;中港兩地矛盾加劇,內地遊客消失,肥水流向別人田。結果不獨是商界利益受損,基層市民亦因為經濟差而受累,隨時飯碗不保。政府稅收下滑,長遠如何維持社會福利和推動經濟發展,實乃疑問。

零售業急速敗壞,反映市場需求劇變,經濟前景堪憂。當年「沙士」百業蕭條,可疫情過後兩地經貿更緊密連繫,經濟得以迅速復原。但今次不同,政治鬥爭見不到盡頭,法治、安全、和諧、共融的社會不再,營商環境今非昔比,離開了的資金和人才未必重來。

奈何港府失德,積弱無能,百事不成。這次經濟倒行,恐非普通的周期性調整,而是一地命運興衰的轉捩點。寧為太平犬,莫做亂世人,這種哀痛,如今香港人當有深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