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掩飾通脹弱 人幣貶值反添壓

內地昨公布九月通脹數據,繼八月後再次超出市場預期,並升至3%的近六年高位,與官方今年初訂下的3%目標一致,即已抵達「警戒線」。表面上,這似乎限制了央行透過放水來挽救經濟的策略,但實際上,內地恐陷入更廣泛的通縮危機,同時折射出民眾消費意欲偏低,央行反而需加碼寬鬆,人民幣貶值壓力更大。

觀乎內地上月數據,主要受到食品價格上漲拖累,單是豬肉價格就按年急飆近七成,大幅高於八月的46.7%,再計及其他肉類,已推高整體通脹約兩個百分點,即佔據了九月通脹三分之二。換言之,非食品類別的通脹實際是非常低,反映內地整體需求是放緩,絕非因需求龐大而推高物價,引發通脹升溫。因此,若撇除食品及能源價格,九月核心通脹只有1.5%左右,與八月相同,若以國際央行的通脹目標2%相比,更屬於非常溫和的水平,意味着內地的放水空間與歐美相若。

更重要的是,反映內地工廠出貨價格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九月按年下跌1.2%,跌幅不但較八月的0.8%有所擴大,更是連續三個月負增長,並創逾三年新低,凸顯出「死物」通縮加劇,正正折射出市場需求低迷,未能拉高原材料價格。

因此,目前內地的困局是整體通脹表面雖高,但實質是核心通脹及PPI十分低迷。由於通脹只因豬肉等禽肉類別價格飆升所致,而養豬又需時,加上非洲豬瘟未有可靠疫苗,就算一切順利,也要等到明年下半年豬肉供應才會逐步恢復,上述通脹矛盾格局勢持續一段時間,投資者勿只看「大數」。

其實,國務院近日已罕有地提到,目前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困難突出,必須運用好所有措施支援經濟。面對當前艱難,短期內固然要緩解豬價暴升,否則就算民眾不介意共度時艱捱貴豬,也會減少其他開支,影響整體消費市場。單是這樣,就能印證中美達成首階段貿易協議是可靠的,而且具迫切性,因目前只有美國能稍為緩解中國「豬荒」,只要中美下月能落實簽署,就可以局部化解明年農曆新年對肉類需求上升,而引致價格暴升的難題。

接下來只要豬價喘穩,內地就要緩解潛在的通縮風險,再加上美國聯儲局月底勢再減息,以及歐央行十一月起恢復量化寬鬆,人民銀行更具放水空間,以免人民幣相對美元和歐元升值,礙及經濟增長,故貨幣前景反而是貶值壓力增加,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