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掀競爭 內銀挑戰在後頭

自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然而,幾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憑着壟斷地位及樓市泡沫,支撐資產價格及貸款需求,一直在經濟逆境中保持可觀的利潤。所謂「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隨着明年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業,內銀的「獨尊」地位將產生變化,而持續下行的經濟景氣,亦會擠壓樓市泡沫。可以預見,未來銀行業將面對重大挑戰。

在港上市的幾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陸續公布業績,普遍見到盈利維持增長,與疲弱的經濟景氣形成對比。事實上,由於中國人民銀行積極推出多項措施,放水支撐經濟,故見經濟雖然放緩,但銀行仍有不俗生意,只是貸款質素仍是市場的關注點。

數據顯示,今年首三季,內地銀行業用於實體經濟的貸款增加13.9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近8%,其中五大內銀小微企貸款餘額較去年底增加逾八千億元人民幣,增幅近48%。年初以來,經濟放緩,中小企叫苦,償債能力存疑,多個地區都有違約問題,且企業年關將至,實須防未來兩季壞帳惡化。

內地銀行貸款增加,但非百業受惠,更甚是頗大程度側重在房地產業。九月份內地七十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售價已連升四十八個月,所謂一榮俱榮,只要樓市向好,內銀當然樂意繼續向房企放貸,各取其利。問題是,樓價與經濟景氣背道而馳,若情況持續,內銀業猶如給樓市泡沫「綁架」,靠透支土地資源來實現巨利的做法,早晚要斷纜,並對金融系統構成極大的風險。

近年,中國積極推進金融業開放,包括允許外國銀行在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分行,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寬保險進入及業務限制等等。可以預計,外資銀行在華的資產會由目前的偏低水平明顯上升,並會加快銀行業市場化發展。可這也意味過程中必然會牽動到資源的重新分配。過去坐享近乎壟斷地位的國有銀行,將要面對外資的激烈競爭。

當然,銀行業在中國經濟擔當重要的戰略角色,改革與市場化是謀求長期且持續的發展,維持金融體系穩定,過程中必然有得有失。過去十多年投資者都習慣於坐享大型內銀股的豐厚利潤和派息,惟近兩年的股價表現,大概已預告醞釀變化。投資非一本通書睇到老,中國經濟既身處大轉折點,投資者也得及時洞察重點行業的危與機,調整策略,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