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化 第一步違約

今年是中國新領導班子的改革年,金融市場化是重頭戲,怎樣推動市場化改革,方法原來很簡單,就是讓信託及資產管理產品違約,以及容許個別金融機構倒閉破產。因為只有行出這一步,由投資者承擔應有的風險,形成按風險釐定的資金價格,才能讓市場發揮作用,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換言之,中國金融市場化的第一步,就是要違約。

別以為這是隨口說說,提出違約非壞事的是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而認為金融機構並非不可破產的,也是曾參與人行貨幣政策決策的國務院參事夏斌,兩人的資歷毋庸置疑。由此引伸,早前內地中誠信託一項產品,在最後關頭避過違約,無異於錯失改革良機,「剛性兌付」或「一定有錢還」的信念沒有打破,永遠想着政府擔保,風險扭曲了,市場按風險定價無從談起。

兩位「老人行」同時有感而發,絕非無的放矢,因為人行的貨幣政策正陷於兩難。目前偏緊的政策不輕言向市場放水,結果令市場利率急升,一再鬧錢荒,反而令影子銀行進一步坐大,用更高利率或投資回報吸引投資者,資金進一步流向各種信託及理財產品,甚至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這些融資渠道理論上不直接受人行的貨幣政策左右,貨幣供應及資金流向更難控制。

市場消息指出,上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臨近月尾不升反跌,埋單只有約三千五百億元人民幣,同期存款流失則達四千五百億元人民幣。存款大搬家,適逢市場利率急升和錢荒隱現,相信又是流進影子銀行。

中國並非沒有發生過金融違約事件,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後爆煲的廣東信託便轟動一時,當時遭殃的主要是外資債權人,最終也得接受違約這習以為常的市場規則。現在則很不同,數以十萬億元人民幣計的影子銀行資產,基本上都是內地的民間資金,沒有太多市場化傳統,現在才以違約來建立風險定價概念,將十分困難。可是好戲還在後頭,隨着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貨幣基金這種絕對屬於影子銀行性質的產品,就連小額客戶都能夠接觸得到,肯定會滾出一個更難駕馭的超級大雪球。

其實,有潛在違約風險的信託或理財產品,只屬一小部分,違約亦不至於造成動搖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問題主要出在未有先例可援,會否出現雪崩效應,令無事的都變有事,甚至牽連境外例如香港銀行對內地的貸款,便很難說,或許這原因令當局選擇視若無睹,過得一日得一日。不過,正如吳曉靈所說,如要按市場規則做事,便不應迴避,反而要做好違約準備。從這角度看,金融產品違約,可視為市場化改革有否挺進的一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