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國消失的通脹

內地去年十二月份通脹為百分之二點五,全年埋單則為百分之二點六,剛巧與二○一二年相同,兼且低於中央定出全年百分之三點五的目標。通脹受到控制,無疑屬好事,可是遠低於市場預期之餘,兼且有點低得離奇,便需要留意。因為通脹走下坡可能是一個病徵,代表經濟出了問題,好像美國及歐元區便對通脹偏低感到不安。因此,對於中國「消失」的通脹,尤其需要警惕。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上月升幅回落至百分之二點五,不但低於市場預期,更是七個月以來最低。從以往的走勢來看,每逢通脹回落,均沒有好結果,例如在二○一二年,通脹從年頭開始回落直至年中,當時正值經濟放緩需要中央出手穩增長;去年上半年的情況亦大同小異,其後要搞微刺激,通脹才重拾升勢,到十一月又見回落,與經濟反彈後勁不繼,時間何其巧合。

通脹反映的是消費物價變化,與總體消費需求關係密切,如果需求強勁,自然會把物價搶貴,當物價回落,則可視為需求放緩甚至不足。內地通脹回落,顯然與需求減少有關,成因則眾說紛紜,有意見認為與中央反貪腐、嚴禁官員鋪張浪費有關,證據來自食品價格在年尾不像往常般大幅漲價,煙酒價格更加回落。如果是事實,以往的奢華消費是何等瘋狂。

此外,影響物價水平的還有消費品供應這因素,箇中原理與需求一樣,當供應不足自然會賣得更貴,反之則要減價促銷。上月內地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無論按年或按月均與十一月持平,不但顯示出廠價格仍在下跌,而且沒有出現預期中的跌幅收窄,令人擔心產能過剩問題依舊很嚴重,當遇上消費需求也轉弱時,壓力變得更大。

還有一個觀察通脹的角度,就是撇開供需,只視之為純粹的貨幣現象。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或貨幣流轉速度加快,都會令物價有上升壓力,反之亦然。內地的廣義貨幣供應餘額超過百萬億元人民幣,理論上絕對充足;可是如考慮到去年接連鬧錢荒,市場資金成本被大幅抽高,等同變相的貨幣緊縮,那麼通脹跟着走下坡,也就不應覺得太奇怪。

在理想情況下,溫和而穩定的通脹對經濟最好,因此很多中央銀行都會訂出通脹目標,低於目標要托,高於目標則要壓。內地通脹明顯低於政府在年初訂下的目標,如果當時不是胡亂設定目標,便是通脹放緩的力度超過預期。從好的方面看,當局不需要收緊銀根,有利金融及工商業投資,並有助推進各項價格改革;從壞的方面看,則代表經濟降溫、需求減弱,尤其是當通脹呈下行趨勢,不得不令人擔心經濟下行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