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威風不再 經濟好極有限

香港屬於服務型經濟,零售業是拉動增長的火車頭,可是去年十二月的聖誕傳統旺季,零售銷售額按年僅增百分之五點七,難怪業界大感失望之餘,更認定零售高增長已成過去。外資大行昨天隨即發表報告,對今年市道不敢樂觀。不過,分析員着眼的只是相關股份表現,零售業威風不再豈只影響股價,當這架火車頭減速,未來香港經濟肯定好極有限。

本港零售業最風光的日子,毫無疑問是二○一一年,零售銷售額增長近百分之二十五,絕大部分月份的零售額增幅超過兩成,最高達兩成九。由於私人消費是構成本地生產總值的四大支柱之一,當年百分之四點九的經濟增長,有一半以上升幅是私人消費貢獻,零售銷售是重中之重,強勁的零售表現,帶來強勁的經濟增長。

可惜好景不常,踏入二○一二年已開始逆轉,變成前高後低,僅上半年大至維持一成以上的零售額增長,下半年則放緩到個位數。到了去年尤其是下半年,增幅更是愈走愈低,去年十二月只得百分之五點七,是全年第二差。經濟增長靠私人消費撐起,結果亦每況愈下,經濟持續回升的勢頭更在去年第三季中斷,與零售表現亦步亦趨。

訪港旅客人數仍在增加,來自內地的旅客增幅更顯著,零售增長卻不斷放緩,進一步印證內地旅客整體消費力大不如前,人數再多也無補於事。以旅客最喜歡購買的珠寶首飾及鐘錶為例,在二○一一年,有七個月的銷售額增幅超過五成;反觀去年只得四月份由「搶金潮」帶動銷售額急升六成八,其餘月份表現平平。珠寶首飾及鐘錶佔整體零售額逾兩成,可以見微知著。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政府不斷針對樓市推出辣招,對零售業也有影響。在耐用消費品中的家具及固定裝置類別,在二○一一年還錄得百分之八點三的銷售額增長,其後不斷加辣令樓市交投進一步萎縮,到二○一二年變成銷售下跌百分之三,去年再跌百分之二點一。這些可說是樓市冰封的直接後果,至於其他相關行業失去的生意,以及財富效應消失對零售的衝擊,更是難以估計。

零售增長失速,經濟注定向下,再次暴露香港面對的困難。過去以為內地旅客只會愈買愈豪,零售愈做愈旺,未免一廂情願;港人依賴資產升值製造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同樣難以持久。如果未來只靠本土日常消費撐場,難望大幅增長,能夠像業界期望的一成增長已很不錯。如果引進更多內地旅客,由於購買力下降,兼且主力買日常用品,威力有限之餘,可能造成更多爭拗。歸根究柢又回到一個老問題,就是香港產業空洞化一直沒有改善,獨沽一味的惡果不斷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