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審慎樂觀 內地轉型慢板

中國去年外貿增長百分之七點六,連續兩年未達目標,海關總署稱「現在已經不以GDP論英雄」,圖淡化數字的重要性。數字的確不是最重要,例如過往做加工貿易只能賺取低微利潤,現在高附加值產品增加了,而進口的地位亦愈來愈吃重,中國的升級轉型見到一定成績,但在轉型過程未穩固之時,仍要靠出口維繫經濟穩增長,並需與時間競賽。

上月內地出口增速放緩至百分之四點三,但分析認為,是前年底的高基數效應使然,並未足為誡,惟大量的虛報貿易,已嚴重扭曲數字,投資者對數字的敏感度大為降低,未來幾個月的數字與去年一比可能更呈疲弱。不過,由於美國、歐洲及新興市場穩步復甦,使市場對今年中國實際外貿形勢仍感到審慎樂觀。

對於人民幣升值及勞工成本上漲這兩個老問題,中國並未為「保出口」而改動既有政策。當然,中國不可能長期與一些發展中國家鬥人工低,勞動力密集的紡織製衣業,不少已轉移至柬埔寨和孟加拉等國,但高附加值的產業仍留在中國,去年紡織業出口仍錄得雙位數增長,其餘手機業和電視機業亦是升級的成功例子,內銷市場龐大、基建完善及供應鏈齊備,均為中國提供有利的轉型條件。

然而,中國仍需與時間競賽,人口紅利正逐步消失,漫天霧霾污染已提出嚴重的警告:資源和能源不容許失控般消耗。升級轉型「刻不容緩」已說了多年,但現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前幾年碰上金融海嘯導致需求疲弱,接着有移動互聯網產業的衝擊顛覆,升級轉型可謂由市場逼出來,且須加快步伐。市場法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應懂得打造本身的品牌和設計,才有國際競爭實力。

外貿雖說增長放緩,但中國進出口總額突破四萬億美元,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國;而由於基數擴大,外貿已不可能像往年般年年雙位數增長,連續兩年不能「保八」,未來可能要為「保七」或「保六」而努力。在地方債高企抑制固定投資,消費繼續受肅貪倡儉等政策影響下,外貿仍是中國跨進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

不過,來年中國外貿形勢雖看似樂觀,但面對的挑戰亦不少,例如製造業紛紛回流美國和日本,中國PMI的出口訂單分類指數下降,空氣污染下需應用較昂貴的清潔能源,內地貨幣政策偏緊等等,而外貿摩擦、人民幣和勞工成本等問題依然存在,過去幾年憑生產力提升而克服成本上漲的障礙,但生產力達到樽頸後再升的空間有限,中國不能因外圍環境改善而可怠慢,何況東南亞國家正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