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經濟融合,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制度差異產生的矛盾在所難免。在民生層面,內地孕婦湧港生仔、水貨客掃光奶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其實,金融層面亦沒有例外,中央的貨幣政策從極度寬鬆回歸穩健,內地企業來港借錢的需求頓時爆升,今年的勢頭更是有增無減,迫得金融管理局總裁高調發出署名通函,要求銀行在本月底前交代,學足內地銀監會大玩「窗口指導」的計劃經濟把戲。
金管局形容貸款增長非常急速,並特別點名兩類貸款,分別是物業貸款及中國內地非銀行類客戶貸款,其中又以後者在實質金額及增幅最矚目,顯然是意有所指。其實,金管局要調控本港的物業貸款,技術上並無難度,只需收緊按揭成數,又或為按揭利率封底,便可以輕易做到。相對而言,內地企業貸款便予人鞭長莫及的感覺,看來這正是金管局要求銀行重點交代的對象,只是不好意思講明白。
值得注意的是,通函指這些內地貸款人多是大型國企、紅籌公司及省市政府擁有的公司,去年增加的四千四百多億港元貸款中,有六成獲內地銀行存款十足抵押,似在暗示借款人根本不缺錢。市場普遍的看法是,香港貸款利率比內地低很多,來港是借平錢。此外,借入港元或美元,再以貿易名義兌換人民幣,更可享受升值的好處。這些所謂的「內保外貸」根本不是秘密,看來金管局以往也不覺得有問題。
對於人盡皆知的事,金管局突然緊張起來,還說任由趨勢持續將帶來風險。那麼風險又在哪裏呢?既然通函不斷提到「貸存比率」,不妨從貸存兩方面分析。在貸款層面,錢是用於內地,還款能力取決於內地經濟形勢,深受中央宏觀調控影響。由於內地銀行貸款空前膨脹催生資產泡沫,壞帳陰霾一直揮之不去,國有銀行尚且有政府做後盾,香港銀行恐怕沒有這福分。
從存款層面看,以今年首兩個月的貸款增長年率計算,港元及美元的貸存比率上升至百分之八十一及百分之五十九。其實,就算貸款將來變成零增長,也不代表貸存比率不會再升,因為存款可以隨時流走。隨着歐洲加息及美國QE2即將結束,過去幾年湧入香港的熱錢,撤退只是遲早問題,屆時支持貸款增長的基礎,確實面臨壓力。
不過,內保外貸及熱錢流走的風險,並非始於今天,以往若無其事,現在則煞有介事,合理的推測是金管局的政策有變。本港銀行向來受嚴密監管,做內地企業貸款生意時,應不會偏離監管要求,而且按本身的資產配置賺錢也無不可。金管局現在來個高調示警,還要限期銀行交代,儼然是追究誰在濫貸,只怪之前走漏眼,結果搞得監管章法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