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際市場之名 投資視野待提升

港交所致力招攬國際企業來港上市,昨天掛牌的思佰益便是港股首家純日企,也是繼去年上市的全球最大礦商巴西淡水河谷之後,第二家來港發行預託證券的海外企業,可惜公開招股認購不足。緊接而來又肯定屬市場矚目的國際企業,相信是計劃五月在港英掛牌的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港交所今次無疑又打了一場勝仗,但僅屬小勝,而且喜中有憂,有國際市場之名,投資視野卻不匹配。

嘉能可這家瑞士註冊企業,在剛公開的上市文件中表示,港英兩地的整體集資額達一百一十億美元,可是從集資分布不難看到兩個市場「孰輕孰重」,因為倫敦是第一上市,佔整體集資八成,是當地歷來最大及歐洲第三大新股上市。香港只是第二上市,集資僅佔整體兩成,難免有點「二奶仔」味道,但這家公司並沒有刻意強調大中華概念,相信是經過大力游說才會遠道而來,港交所始終應記一功。

倫敦一直是歐洲最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大型交易商在當地均有據點,這明顯是香港無法相比的。不妨看看,嘉能可的行政總裁十年來首度接受傳媒訪問,選擇的正是英國傳媒,分析員更全力在上市文件中尋找不為人知的商品交易秘訣,尤其關注這會否成為其他「私人」交易商跟風上市的前奏,甚具劃時代意義。相對而言,從香港投資市場的反應來看,這大概只會被視為「又多一隻新股」而已!

說來諷刺,香港並非沒有扎根本地的商品交易商,交易規模更在亞洲區排前列,上市卻捨近取遠,選擇到新加坡、德國及美國掛牌,也不考慮港股。背後原因大概就是本港市場對行業的了解不多,缺乏適合的投資氣氛,商品交易商難以藉上市做大做強。畢竟商品交易的瓣數極多,包括石油、金屬、農業、礦產等,有別於常見的資源及礦業股。

港交所能夠吸引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掛牌,無論第一或第二上市,都可視之為省招牌之作,可是日後的交投是否有保證,便很難說。以嘉能可的市值,幾可肯定能在倫敦掛牌的首天便按「快線機制」納入為富時指數成分股,把機構大戶、主權財富基金及國際投資者的眼球全吸引過去。那麼在港股的交投,又會否步一些國際級企業的後塵呢?

有本地分析員直言,思佰益公開認購不足,淡水河谷交投一直疏落,原因是普羅投資者對這些外國公司的認識不多,自然少買賣。如果花很大氣力爭取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來港上市,到頭來卻落得成交疏落,不但難看,對港股的國際形象亦有不良影響。說了這麼多,絕非只為潑冷水,而是要指出,上市公司國際化,不能只做門面工夫,還要加把勁提升市場的國際視野,做到兩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