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上星期首次升破六點五大關,創出匯改後新高,昨天在內地詢價市場仍然徘徊在六點四九水平,破關速度之快多少有點令人意外。不過,美國顯然不肯收貨,財長蓋特納再度開腔,表明將會在下周舉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時,要求人民幣加快升值,儼然擺出一副戰鬥格,予人的感覺真是貪得無厭。實情是在美國眼中,人民幣現在只是「假升值」,自然慶到爆!
根據人民銀行每天公布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兌美元的確一直保持穩步上升的走勢,從年初貼近六點六升到現在的六點五左右。不過,如果把注意力轉到其他主要貨幣,便會看到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光景。人民幣兌歐元及俄羅斯盧布,從年初至今基本上是不斷貶值,兌英鎊的走勢雖然反覆,大體上也是貶值。至於兌亞洲主要貨幣日圓及馬幣,則維持時升時跌的走勢。由此可見,人民幣並非一面倒升值。
大家是否還記得,人行副行長胡曉煉在去年中,曾經一口氣在人行網站發表多篇文章談論匯率制度改革,其中一篇特別提到,有意定期公布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目的是引導公眾改變主要關注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的習慣,因為參考一籃子貨幣編制的名義有效匯率更加貼近實際情況。現在名義有效匯率走勢如何呢?答案是今年首季貶值百分之一點九,而根據內地銀行統計,目前較去年同期貶值超過百分之一點八。人民幣匯率整體來說不升反跌。
上述數據反映的情況,的確與外界一般的想法頗有不同。首先,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或壓力,未必如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大,又或只是集中在兌美元方面,兌其他主要貨幣似乎不容易形成單邊或一面倒的升值預期,因為隨時有押錯注的危險。當然,港人的感受明顯不同,這主要是拜港元與美元掛鈎所賜,讓持有人民幣變成一項近乎穩賺不賠的投資。
其次,人民幣兌美元出現可觀升幅,並不全然是在國際壓力下被迫就範,反而更像是因應美元兌主要貨幣匯價不斷貶值下,人民幣被動地升值而已。而且,人民幣的升幅只及同期美匯指數跌幅的一半,並沒有跟足,可見升值是在受嚴密控制之下有意為之,相信主要目的是對沖以美元交易的國際石油、金屬及原材價格上漲,紓緩輸入型通脹壓力。
歐洲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中國貿易盈餘的主要來源;至於中國與亞洲國家之間,則普遍存在貿易赤字,但這兩大陣營對當前的人民幣匯價,並沒有太多不滿,看來蓋特納今次又要唱獨腳戲。現在美國能夠做的是繼續令美元貶值,以此迫人民幣被動升值,但到了某個限度,美國在傷害別人之餘,必會傷害自己,就算真的慶到火遮眼亦應該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