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港矛盾被炒得火熱,不少事情都和內地扯上關係,都可以被上綱上線,令本來已脆弱的民間情緖,在一連串事件下更形緊張。不久前尖沙咀辱罵遊客鬧劇,已令人意識到問題的複雜,而日前又有以本地人優先的團體公開表示,要將本地大學學額全數留給本地人,更令人擔心這股民粹的發展。
香港的大學學額一向是以擇優取錄為方針,在大約一萬五千個公帑資助的大學學額裏,最多只能取錄兩成的非本地生,從大學的角度看,不論是本地生或是非本地生,都是經過一番篩選才可以得到取錄,也就是能進入大學的都具相當質素。而對非本地生來說,他們的名額更少,要進本地大學就更困難,其入學要求比本地同學來得高,並沒有存在特別優待非本地生的事情。對大學來說,能夠向境外的尖子招手,等於豐富了取錄同學的途徑,也讓學生水平提升,在日益強調國際化的大環境下,這個發展是重要的,各方的人才雲集,大學的教與學實力都會上升。是以各大學都不會只取錄本地的學生,觀乎其他地區的大學,都會以多取錄境外尖子為重點,原因也就是環球化的人才競爭,真正的大學是不會故步自封的。
香港的情況比較獨特,本地適齡入讀大學的年輕人,只有大約百分之十八可以進公帑資助的大學,其他的只能另找出路,在公帑資助學額供不應求下,公立大學的非本地生名額自然會招惹批評,因為本地需要都應付不了,還要取錄外地生就顯得政治不正確。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公帑資助的大學教育並不是普及教育,大學教育具相當的篩選性質,所以不管大學會否收取非本地生,學額還是不足夠,即使全數收取本地生也解決不了問題。是以將大學學額不足的矛頭,指向非本地生的競爭,實在是弄錯了方向,根本不能正中問題的要害。
從總體的角度看,公帑資助的大學取錄了非本地生,也可以提升香港總體的人力資源質素,因為這些在香港讀書的境外尖子,他們的能力不俗,可以對本地同學帶來良性競爭,從而令總體人力質素提高。在這裏,要強調的是競爭是增強實力的催化劑,而不是視競爭為一個零和遊戲。強調境外生帶來了資源上的衝突,只是以狹窄思維去看事情,也是只看到眼下自己因競爭而少了好處,而忽視整個社會的得益。從香港的總體利益看,境外學生的到來,是幫香港填補急需的年輕人才,這些年輕人過去十八年的基礎教育投資是現成的,香港只需再投入四年的大學教育,便可以有優質的人才供應,從總體社會的好處看是相當有利。
站在受到衝擊的個體,或是面對增加了競爭的人來說,這個自然不是受歡迎的事情,要求全數學額收取本地生也就有其吸引力。可是世界的進步並不會停下來,即使因保護政策而能夠入學,但畢業後的競爭還不是一樣,難道我們又要求海外人才不能來港工作?企業的發展是以機遇和環境來衡量一個地區的吸引力,要是香港行保護政策,可以斷言香港會喪失吸引力,本地的機會也會失去,到頭來大學畢業的也找不到工作機會。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只是在民粹強調本土利益優先的環境下,這樣的見解不容易被人聽進去。所以筆者對這種強調本土、實質帶歧視的做法很憂心,更加令人不安的是,這些不對的言論並沒有多大的反對聲音,一股藉保護本土利益而出現的激進思潮也因而日益壯大。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 爆料熱線: | (852) 3600 3600 | 電 郵: | news@opg.com.hk | 網上爆料 |
傳 真: | (852) 3600 8800 | 手機網站: | m.on.cc | ||
SMS: | (852) 6500 6500 | MMS: | ireport@on.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