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南韓和底特律前車可鑑

粵境內的港企對《企業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條例(修訂草案稿)》最感憂慮的,是會令到工會權力過度膨脹,不僅無助企業發展,甚至可能成為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障礙。南韓和底特律便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材」。

有推行集體協商制度的南韓,近幾年平均每年發生一萬一千多次工會組織的罷工或遊行,參與人數近四百萬;工會除爭取常規的利益之外,還會插手企業的經營管理,為當地的外資企業製造了很多麻煩。

美國底特律市的例子更典型,該市曾擁有「汽車之城」美譽,五十年代時人口接近一百八十萬,但現在跌至只剩下七十萬,三分之二人要拿退休金及靠社會援助過活,有十五萬幢建築物閒置,賤價至一美元一幢獨立屋也無人問津。

底特律的失敗,除了因經濟上太單一地依賴汽車製造業之外,當地福利主義也是主要的「催化劑」。在該城汽車製造業最風光的日子,汽車工會勢力龐大,在集體協商制度下,工人薪高福利好,令當地的美國三大車廠勞工成本不斷飆升,當遇到了外來汽車低價競爭,即一敗塗地,最後導致整個城市破產。

任何福利就有如「平原跑馬,易放難收」。集體協商《條例》一旦落實,勞方的索求「只會加,不會減」,萬一經濟狀況出現逆轉,受害的將不僅是一、兩個企業,而是整個城市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