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本月十七號公布二○一二年香港服務輸出總額按年上升百分之七點五至七千六百四十億元,當中旅遊是最大組成部分。而中國內地是服務輸出的最主要目的地,佔總額百分之三十六點六,第二是美國佔百分之十五點六。隨後統計處公布最新香港失業率跌至百分之三點一,創九七年後新低。兩組資料說明甚麼?
廣東道除了各大節慶花車巡遊,人山人海,兩年前也因為某品牌只准內地人在店門拍照,不准港人留影,火了一把,燎起的是港人的怒火,火苗也燒到個人遊身上,矛頭轉向個人遊侵佔港人資源。時至近日,所謂的愛港護港團體跑出幾百人叫囂要反對個人遊來港,即所謂的「驅蝗行動」。更不妙又出來一班所謂支持個人遊的人,兩邊又打又罵,嚇壞了世界各地遊客。
廣東道以世界奢侈頭牌坐鎮,門外「打蛇餅」輪候入店購買,成為消費領域奇觀。不過近一兩年情況有所轉變,排隊的人龍比以前稍短一些,但得知歐洲又出現蛇餅,且排隊的人共同特點是都說帶各地口音的普通話,但在歐洲他們得到了充分尊重,連店員都會說普通話。
香港現在是甚麼樣子,有誰懂她,懂她的人,又要如何拯救她。金融業是金漆招牌,各種排名時升時跌,但對比起鄰近大多國家,經濟自由度、公平度以及金融體系的完善還是總體向好。但若「驅蝗」成功,廣東道單憑香港的購買力可以支撐多久?衍生的零售、餐飲、酒店會是甚麼景象?能想像維港的夜晚漆黑一片嗎?這樣的包容度稱得上國家化嗎?
有說「愛港」也有說「愛國」的,但一片叫囂都是趕客的。古人尚知同根相煎何太急,今人難道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