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重組爭議大 難過立會拉布關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奇招「剪布」,打斷針對議員出缺安排草案的拉布鬧劇,手法雖乾淨利落,卻留下很大的後遺症。反對派憋了一肚子氣,勢必伺機「報仇」,下屆政府架構重組方案恰恰撞到其槍口之上,不被玩殘才怪。新一輪拉布戰蓄勢待發,梁振英希望新管治班子在七月一日上台時齊齊整整亮相,可謂困難重重。

梁振英接手的將是一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要落實「穩中求變」的競選承諾,撥亂反正,就不能不對現時的管治架構作出調整。問題是,儘管他看到了夕陽政府施政無能的弊病所在,開出的藥方卻未必能令人信服。按照他的建議,下屆政府架構將由現時三司十二局,擴大為五司十四局,即增加兩位副司長、兩個政策局,另外還會擴招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令管治班子人員大增,每年額外耗用公帑數千萬元。

梁振英解釋,架構重組方案不是擴大問責制,但看在不少市民尤其是反對派眼中,卻認為和曾蔭權的擴大問責制換湯不換藥。當年董建華以商人身份空降政府,深感孤家寡人,處處受掣肘,故引入問責制,在體制外招聘人才幫助其施政。可惜,問責制未能改善施政,反而成為中途腳痛下台的導火線之一。繼任的曾蔭權沒有吸取教訓,為了政治分贓,進一步擴大問責制,引入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企圖打造私人「御林軍」,不料鬧出「八國聯軍治港」及薪酬風波等醜聞,添煩添亂。可以說,擴大問責制是曾蔭權民望由高轉低、施政每況愈下的分水嶺。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港英時代各政策局僅有一個局長,總督則由英國派來,單人匹馬,並未妨礙港英政府強政勵治,做了不少大事。反觀回歸後政府架構不斷擴大,官位愈開愈多,但施政效率卻不升反跌,幾乎到了動輒得咎、寸步難行的地步。三個和尚沒水喝,多隻香爐多隻鬼,就是問責制落實十年的最大教訓。

事實已經證明,問責制名不副實,擴大問責制更是狗尾續貂,非但不是改善施政的靈丹妙藥,反而製造矛盾,成為民怨的源頭之一,社會上要求檢討的聲音日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梁振英決定重組架構,改善施政效率,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問題是,一下子增加這麼多問責官員,難免引起外界質疑,例如是否會架空公務員隊伍?下屆政府問責高官若犯錯,是否能夠承擔責任?某些政策局的職責安排是否合理?正是由於夕陽政府一事無成,擴大問責制聲名狼藉,公眾心有餘悸,所以,不管梁振英如何強調今次架構重組比○七年更開放,也沒有違背程序,但顯然無法完全說服公眾。

欲速則不達。沒有多少人懷疑梁振英新政府只爭朝夕的決心,但「急民所急」,更要「憂民所憂」,須知市民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而這勢必被反對派利用。歸根究柢,新政府必須令市民相信架構重組是有效的,公帑是用得其所的,否則難以得到多數民意支持,遑論過立法會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