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亦是本港第一個最低工資落實一周年。回首過去的一年,最低工資對基層權益、就業市場、行業生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潛移默化地改變着大多數市民的生活,可以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目前當局正檢討第二個最低工資水平,不能不統籌兼顧,平衡各方利益。
落實最低工資令基層打工仔普遍受惠,尤其是之前一直忍受可恥薪酬的清潔、保安、零售三大行業從業員的收入有明顯的增加。與此同時,商界廣泛憂慮的企業倒閉潮、裁員潮並沒有出現,這既反映本港經濟增長仍然強勁,足以部分抵銷營商成本的增加,亦顯示商界有相當強的適應能力。
然而,靜水流深,最低工資對中小企業衝擊最大,一場淘汰大戰早已如火如荼。本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食肆以高於最低工資招聘洗碗、樓面、廚工、雜務,依然乏人問津,即使肯入行的,亦往往在很短時間內辭工。速遞業更是處境艱難,原因是人工上升,交通費有增無減,導致運營成本大增,短短一年,小型速遞公司便由約一百間減至八十間,業界坦言前景不樂觀,不是被大企業吞併,就是結業收場。
貨運業亦是重災區。過去,中港司機的收入高於巴士及小巴司機,業界不愁人手,惟落實最低工資後,行內薪酬被拉平,被視為高風險又要考牌的貨運業不再吃香,原有司機紛紛轉職做小巴或巴士司機,而新人入行寥寥無幾,即使商會推出免費培訓課程吸引新血,卻沒有人應聘。貨運司機嚴重不足,業內已出現「有車無人揸、數千架車投閒置散」的情況,象徵一度輝煌、現在仍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的物流業夕陽西下,最終被周邊地區取代只是遲早的問題。將來港珠澳大橋落成,恐怕已是明日黃花。
經濟學者認為,最低工資導致部分行業出現短暫性洗牌,勞工會湧向某類較吸引的行業,惟當該類行業人力市場飽和,人力資源將回流到現時乏人問津的行業。問題是,最低工資每兩年檢討一次,洗牌效應可能會周期性發生,造成市場波動。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由於大企業轉嫁成本的能力較高,適應能力較強,受最低工資的影響較小,若中小企業因頂不住競爭壓力而紛紛倒閉,市場必然走向壟斷,這絕非市民之福。
其實,最低工資影響廣泛,市民最明顯的感受是在外面用餐的費用貴了不少,工資增長追不上通脹。還有,以前大學畢業生的入職薪酬比基層勞工要高出一截,現在差不多拉平,出現知識無用的尷尬局面。事實證明,最低工資落實後,其他階層的收入並沒有水漲船高,反而有中產向下流的狀況。
現在又到了檢討最低工資的時候,如何在提高基層收入的情況下,又不致對營商環境、產業結構造成重大衝擊,是一個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