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通脹等等

內地通脹上升至百分之四點四,屬近年新高,但只是警號,不是危機。

通脹主因是食品價格上升,除了部分季節性因素,主要是流通環節監管不善,容易產生壟斷和投機炒賣。農業生產根本上沒問題,問題只出在銷售。內地以為現代化便是企業經營,愈大愈好,在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環節都鼓吹大規模購併。由於大企業成本過大,要求利潤也大,容易使農產品價格上漲。

對抗通脹,內地應讓農民和小企業成為農產品市場的主體,並鼓勵農貿市場的直銷。中國為啥不可以有西歐發達國家的定期露天農貿市集,讓產者與消費者直接交易,減少中間環節費用,降低囤積居奇、壟斷炒賣的風險?

現代化不等於工業化、企業化,內地的理解,不過是上世紀中歐美的部分經驗,且七、八十年代已有轉變。例如本地食物生產體系,便與大型採購和銷售企業相矛盾。中國學習別國不能盲目照抄,應區分別人保存及揚棄了甚麼,知所得失,才可學習。

從內地到香港,通脹仍然進口,人民幣升值更是火上添油。由於過度依賴,也因進口和零售渠道的壟斷,香港似乎無可作為。

不過,按發達國家的經驗,為甚麼香港不應發展本地的都市農業?豬場魚場菜場禽場,都可作循環經濟處理,一來降低成本及價格,二來減少污染和流感風險。多了本地生產供應,對未來通脹可稍有抑制,也可建立食物安全的本地食物生產體系。例如古巴,家中及城中的角落都可種蔬菜,特別是老人屋邨更可搞菜園,讓老人和失業者有所寄託,有所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