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阻人發達

任志剛日前那番對當前金融亂局的評論,其實是正規經濟學的基本道理,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受過非常高深經濟學教育的人也有的普通常識。

我們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全球各國都使用的量化寬鬆政策能否解決目前的經濟問題。陳年舊帳不要去算,就計今次金融海嘯之後的一波量化寬鬆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催谷作用已經見底,經濟活動無大起色,資產價格卻大幅上升。某程度而言,資產價格是成本,生產成本上升、投資資本上升,這對實體經濟是有利還是有害,大概是不證自明。

推出第一波量化寬鬆政策時,贊成的聲音比反對大,但事隔一年,結果證明政策無法根治問題,又需要第二波政策出台。再討論這政策時,就必須問:還要多少波才可以搞定?

上次經濟重災區是美歐,故亞洲有兩大優勢:一是實體經濟基礎較好,二是儲蓄率高。亞洲和歐美是處於兩個不同的經濟狀況,但在全球量化寬鬆政策下,亞洲就成為資產膨脹的高危地區。

任志剛的訪問,有一小段最值得我們深思,就是有任何一件突發事情,使到投資者一齊離場的時候,那個情況會是何等模樣?這個說法並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經濟問題,大家都心知肚明。當大家不認為主人和狗可以完全分開,而主人早晚要找回那條狗,或者那條狗早晚會回到主人身邊時,實體經濟和投資市場又會回復到某一種關係。

當然,懂得經濟的,過去兩年只有眼巴巴看人賺錢。在現時的環境下,任志剛那類忠告,自有阻人發達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