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巨額資金而不懂得作出長遠投資,是典型的守財奴性格,錢愈多愈好,可教人不致驚慌。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達到五千零八十二億元之巨,是回歸以來的新高,相當於二十一個月的公共開支。政府應該向公眾清楚交代,為何需要維持超高的儲備水平。
曾俊華在預算案演辭中強調要保持公共財政的紀律,直指這應該是負責任政府的題中之義,自相矛盾的是,卻沒有為財政儲備水平下新的定義,而突然放棄傳統的做法,令輿論感到驚訝。
長期以來,「政府的長遠目標是把儲備水平維持在相等於約十二個月的政府開支總額」,是歷任財政司司長的共識,雖然政府沒有詳細解釋為何是一年的開支總額。
曾俊華突然改變傳統的標準,將概念改為「政府的目標是維持充足的儲備」,卻沒有為「充足」下註腳。財經界及立法會的一般理解,是一年的開支作為儲備水平,足夠應付突發的危機或經濟大幅波動,甚至是衰退。回歸十二年,香港經歷過多次考驗,足證十二個月的儲備水平足夠應付大規模的「不正常」變動所帶來的公共財政上的壓力。
最近三年的儲備,即由曾俊華出任財政司司長以來,由以往的三千多億元,已飆升至接近五千億元,今次更在無聲無息之中,未經充分討論與諮詢,突然作出根本性的改動,情況極不尋常,值得關注。
政府看不通未來經濟周期變動的走勢,尤其是歐美復甦步伐蹣跚,隨時爆發新的危機,屆時香港經濟受到衝擊,指出應急措施以刺激經濟需要大額公帑,財政儲備不設上限,也就不難理解。
由於政府的經濟預測能力欠佳,又不善於謀劃長遠,視野短淺,儲備不設限的政治考量似亦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