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打造新福利制度

預算案的民意支持度繼續下滑,反映小恩小惠,以「派糖」爭取民心的方式行不通,市民期望預算案能因應經濟及民生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出台一些長遠措施與政策加以處理,這是負責任政府必須做好的基本工作。

樓市過熱,預算案在堅持高地價政策的前提下,即使推出四招所謂有效措施,企圖遏抑炒家,不但樓市未見降溫,反而有進一步向上之勢,於是近日金管局副總裁撰文,認為銀行應該釐定樓宇買賣的按揭參考價,在市場引起強烈的回響,視之為敲山震虎之舉,意在向樓市施壓,但是否見效,仍有待觀察。

中產階層不滿預算案未能為樓市降溫,促成民意支持度走下坡,固然值得政府警惕。但低收入階層與弱勢社群同樣不滿預算案沒有致力處理貧窮問題,焦點之一正是各界最關注的在職貧窮人士,高達四十多萬人未能受惠,其中跨區交通津貼計劃,要到年尾才有結論,最令社福界感到失望。

貧富懸殊日見尖銳,是二十多年積累所致,始終未見政府有何長遠政策予以解決,卻坐擁五千多億元的巨額財政儲備,空談社會關愛。在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貧窮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香港的社會福利制度應該徹底改變,由傳統的「剩餘模式」轉向「制度模式」,即由小修小補,視貧窮為社會個別現象的客觀現實,轉化為必須系統處理,正視貧窮是一個結構性的社會問題。

近日,社福界在討論社會企業的營運困難問題時,要求政府撥款資助由現行一般只有兩年,至少增加至四年,甚至使之制度化,社企才能茁壯成長,為弱勢社群提供培訓與就業的機會,從而解決貧窮的問題。

實際上,「制度模式」不會導致高福利的出現,卻是有效的總體安排,切實解決貧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