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轉變

中美之戰決定香港的前途。中美怎樣鬥爭,非香港所能控制。被殃及時,香港要抵抗,也非一己之力可以,而必要有中央政府的支援。表面上看來,香港處於萬分被動之位。但世事複雜,各方因素相互影響。有如辯證,亦如《易經》所言,香港並不是無可作為。事在人為,也在於所為如何。放棄者,移民他去,前途未卜。堅持者,發揮個人與集體的意志與智慧,卻可能開創新天地。於己於人於國家乃至世界有大變化。中美之戰,香港處於中間,未必必被摧毀。

關鍵是香港怎樣應對。

應對的第一條是香港要與內地和中央政府緊密合作。香港作為一個城市,規模經濟的效益已落後於不少內地大城市,包括毗鄰的深圳,更不用說與廣東省和整個內地相比。這一兩年廣東的經濟正追趕南韓,福建超越台灣。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中,歐美各國大幅衰退,中國內地便容易在經濟規模跨越美國,在現價計算上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香港近水樓台卻不去借用中國內地的龐大規模效益,無論如何會是極其愚蠢。借用珠三角是為了補己之短、補己之缺。與珠三角連接成大灣區,便不能說香港沒有工業、沒有科技,關鍵只是在工業、科技,連接上珠三角的基礎與新投資。

第二條是香港要進一步國際化,比內地走多一步、走快一步,而且不是水過鴨背,也不走馬看花、飲食耍玩一番便算。香港要成為中國的國際知識中心,利用原來的基礎、海外深厚的人脈關係,也廣納海外人才,在原有的國際服務業中心的條件上增強。倣效倫敦,在教育方面深耕,也建立起可在國際上馳騁競爭的智庫。作為中國對外的大腦,和推進非政府渠道的知識外交、公民外交。

在當前世界的大變局中,香港的國際化不能再局限於英、美、日本。一方面要突破美國五眼聯盟的限制。另方面,順應國際多元化的發展大勢,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推展,重點放在非英美體制,為未來發展作準備。國際媒體中,非英美的消息、分析缺乏,香港正可乘機而上,把香港發展為英美體制以外全球的訊息評論和分析學習的平台,依傍中國國家的關係,也可借助香港人脈,開拓亞非拉和前蘇聯東歐各國的知識「礦井」。

香港在國際金融與專業知識性服務業已是國際的中心,這只是進一步伸延知識產業的價值鏈。即使歐洲,香港亦長期忽視,正好借此補回對歐洲知識的不足,和了解大變局中歐洲的應對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