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菩薩心腸扶貧 須防雷霆手段

今年兩會不再設定具體的經濟預期增速,但強調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不變。於是,兩會閉幕後,督察扶貧,成為了頭號大事。最高領導人視察寧夏,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考察新疆,副總理胡春華連續在陝西、安徽督導脫貧工作。扶貧是當前國家頂層戰略,領導人親自運籌;汪洋在上一屆國務院分管扶貧,本屆受命在常委層面協管扶貧,同時又是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組長;胡春華現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幾人在不同層級督察扶貧,均是職責所在。

按照原定規劃,今年要實現全國範圍脫貧,這將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創舉,當然是德政、善政。如期實現既定目標,信守施政承諾,固然最好;但尊重客觀事實和發展規律,實事求是,更加重要。

目前距離年底限期僅剩約二百天,而全國整體貧困縣尚有五十二個,分布在新疆、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寧夏七省區;重慶、江西、安徽、陝西等地有的縣雖然平均水平達到脫貧目標,但縣內還有大量人口依舊未脫貧,工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事實上,中國國土廣袤,各地千差萬別,很多深度貧困地區是幾百年上千年形成的,與自然環境、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等諸多因素息息相關,要通過培育產業、提供就業、提高居民文化素質來實現真正脫貧,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仍有六億人處於月收入千元的基本溫飽狀態,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狀況惡化,舉步維艱。要全面脫貧,惟有加大財政投入,但是這種脫貧效果,極易浮於表面,成為數據上、文件上的「注水肉」,為了面子而自欺欺人。更需要擔心的是,由於脫貧與地方官烏紗帽掛鈎,官員為了政績,硬性加碼,急躁冒進,虛報造假,造成資源錯配和濫用,更加擾亂了本就脆弱的經濟秩序。

穩紮穩打 因地制宜

內地長期的計劃思維根深柢固。上世紀五十年代「超英趕美」,要求七年超過英國,十五年超過美國,後來時間愈縮愈短,甚至要求兩、三年超英,十年趕美,到頭來的大躍進運動,令國民經濟陷入崩潰。八十年代提出三步走戰略,原定二十世紀末實現小康,實際上也是無疾而終。至今尚處於「六億人月入千元」的水平。

動員式、運動式的施政,是舉國體制的反映,具有倒逼工作進度、自上而下加壓、集中整合資源等特點。但經濟社會發展有其客觀現實與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堅持「人定勝天」,往往好心辦壞事,用雷霆手段,敗壞了原本的菩薩心腸。

目前疫情仍在,經濟蕭條,財赤首次突破警戒線,保穩定已屬不易,公眾對此有充分預期。一味為了政績目標,人為地限定時間節點,為此不計成本的投入,很可能適得其反,既讓脫貧成為草草收工的爛尾工程,又耗費了稀缺財力物力,加劇財政緊張和經濟困難。不若穩紮穩打,因地制宜。經濟既然已經進入不注重速度而看重質量效益的新常態,扶貧何妨也來一個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