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二百四十億港元是一個甚麼概念?有人計過數,相當於地球上三十八個小國一年經濟產值的總和。如今林鄭政府要用這筆錢填海造城,落實「明日大嶼」願景,說白點就是倒錢落海,這就難怪城中反對聲音高漲,批評計劃遠水救不了近火,更多的人質疑港府眼高手低,填海大計隨時傾盡庫房所有,令港府破產,堪稱另類的「傾城傾國」。
香港房屋問題積重難返,究其根本,癥結不在於土地不足,而在於官僚無能。前特首梁振英就曾言,香港已發展土地僅佔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只要將發展面積增加一至兩個百分點,足以解決問題;民間組織亦統計過,新界地區僅棕地面積就達逾千公頃,與建屋缺少土地一千二百公頃相當,何況目前還有不少市區土地被空置,舊區重建也可以增加建築面積,更不提大量已荒廢的農地。由此可見,香港土地不足是一個偽命題,港府不優先發展這些近在眼前的土地,偏偏捨近求遠,捨易取難,動機不能不令人質疑。
正所謂,不近情者多藏奸,有人質疑港府畫餅充飢,以虛無縹緲的「明日大愚」願景來愚弄民意;亦有人質疑填海大計造福發展商多於無殼蝸牛,顯然不是沒有根據。
港府當然不會承認填海可能令庫房破產,而是將之形容為得益大於投入的好計劃:七成填海土地用於建造公屋,另外三成建私人樓及寫字樓,賣地收入上萬億元,因此港府完全能承擔有關投資風險。然而這一招並不新鮮,曾有銀行職員為騙走長者的棺材本,不惜鼓動如簧之舌,將垃圾債券包裝得美輪美奐,胡吹收益將如何如何的可觀,結果不是因為一場全球金融海嘯,令投資者血本無歸嗎?
港府比那些金融騙子其實更過分,回歸以來,每一任特首上台後都猛推「假大空」的願景,從董建華時代的這個中心、那個港,到曾蔭權時代的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梁振英的做大做寬,說時天下無敵,做時有心無力,最終都淪為海市蜃樓。相比之下,林鄭的「明日大嶼」願景不是望梅止渴、噴噴口水那麼簡單,而是要動用真金白銀,須知六千多億只是初步預算而已,以港府基建無一不超支、無一不延誤、沙中線更淪為豆腐渣工程觀之,明日大嶼隨時可能變成有史以來最大的豆腐渣、最大的投資騙局,淪為香港人的「明日噩夢」。
最大的問題是,「明日大嶼」最快也要十四年後才能提供首批房屋,完成整個計劃可能已過了「五十年不變」的期限,屆時香港是否還有那麼多人口、那麼大住房需求,十分令人懷疑。不可不知,大灣區計劃的目標之一是鼓勵香港年輕人北上工作、創業,港府亦希望年長一族回內地安老,相信愈來愈多港人將移居大灣區,加上香港回歸後諸事不順,民怨載道,移民潮再起,連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都成為目的地之一,人們不禁要問,明日大嶼是建來給誰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