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市民樂用「膠官膠事」來形容港府施政之無能,更有網民炮製一道「黃錦星斑蒸硬膠」來諷刺環保局高官,這決不是無緣無故的。事實上,正是因為港府環保政策天殘地缺,才致使塑膠棄置問題不斷惡化,更嚴重污染全港水域,進而透過生物鏈進入人體,貽害市民的身體健康及子孫後代,說「膠官害人」一點都不誇張。
香港水域垃圾為患並非新聞,小至膠袋、膠樽,大至輪胎、膠桶,無所不有,不少海灣的垃圾堆積如山,以致有「垃圾灣」之謂。其實,大型塑膠垃圾只是有礙觀瞻,那些平時未必入眼的塑膠碎片及微膠粒才是生物鏈的真正殺手。有環保組織及高校聯手展開全面研究,在本港不同水域收集到逾一點八萬塊塑膠碎片,九成以上屬直徑小於五毫米的微膠粒,每立方米水域多達二點九件,比一五年的同類研究上升十倍,十分嚇人。環保團體狠批港府管制即棄塑膠工作遠遠落後,在管制過度包裝方面更加無所作為,最終禍害港人。
事實上,膠粒污染水域,有機會被魚類進食,站在食物鏈最高端的人類則因為食用被污染的魚類而受害,孕婦及正在發育期的兒童尤其容易受相關毒素影響。有關團體曾在本港魚市場購買烏頭,發現六成烏頭體內含微膠粒,平均一條烏頭有四點三件微膠片,本港水產被膠粒污染之嚴重可見一斑。有人認為,只要食魚前去掉內臟,就可以放心食用,其實不然,魚類進食膠粒後,有關膠粒會在體內分解,最終被消費者食入肚,進而危及健康。
諷刺的是,香港海域的微膠粒污染問題不斷惡化之際,正是港府吹噓膠袋徵費政策效果顯著之時。有關政策一四年全面推行,港府聲稱棄置膠袋減少了九成,自鳴得意。事實卻是,政策推行初期確實有點效果,但自一六年開始,棄置膠袋問題又見反彈。
最大的問題是,膠袋棄置只是環境污染的冰山一角而已。塑膠已滲入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簡直無處不在,比如超市貨品就存在預先過度包裝的問題,而單是本港六大連鎖快餐店,每年棄置的飲管、醬料包等就高達四點四億件,部分被送到堆填區,部分進入水域。顯而易見,港府實施膠袋徵費而不及其他,本來已是掛一漏萬,加上香港人一向過度消費,人均垃圾棄置量冠絕全球,香港水域膠粒污染持續惡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香港水域滿布膠粒這一嚴峻的事實,不僅證明港府膠袋徵費政策形同虛設,更是港府整體環保政策失敗的縮影,最終是七百萬港人受害。不可不知,本港食品監管制度本已是百孔千瘡,食品安全危機頻發,舉凡內地及台灣爆發的食安事件,香港都不能幸免,如今又多了一個膠粒污染,防不勝防,香港恐怕已找不到令人放心的食品,而香港由「美食之都」淪落為「毒食之都」,印證環保官員是「膠官」,港府是「膠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