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拖又拖 香港萬事成蹉跎

沒有最拖延,只有更拖延。香港拖拉最久的工程不是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不是港珠澳大橋,甚至不是遙遙無期的赤鱲角至屯門繞道計劃,而是兩個市政局年代遺留下的大批市政工程。有關工程有的拖足二十多年才開工,有的還在畫餅充飢,有的則已胎死腹中,近日康文署提交給立法會的一份文件,無意間踢爆這個驚天大醜聞。

說起市政局,已有歷史滄桑的意味。回歸之初,時任特首董建華為了凸顯行政主導,廢除財政相對獨立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其職能由食環署及康文署取而代之,而兩局時代留下的一百多項地區工程項目,則納入政府工程。萬萬料不到的是,殺局過了二十年,不少工程依然紙上談兵,政府文件顯示,在總共一百三十九項兩個前市政局的工程項目中,完成七十一項,十八項被擱置及取消,餘下五十項工程中,六項局部完成,八項正在興建或已完成撥款程序,十項仍在推展,九項尚在規劃或覆檢,還有十七項因為沒有可用的土地而被列為較後處理項目。

其實地區工程多為社區會堂、康文、圖書館、休憩用地等,與民生息息相關。以沙田區為例,作為最早建成的新市鎮之一,這些年人口增加,惟民生配套設施未能跟上,因此需要優先推動。可惜,市民急,但官老爺不急,早在○五年,沙田區議會已曾討論有關市政工程,直指地區對康文設施的需求迫切,對工程拖拖拉拉表達「非常遺憾及失望」,要求政府正視,然而直至今年,沙田第24D區體育館才有望完成,地區人士引頸以待二十多年,何止望穿秋水,更是望成了「長頸鹿」。

不可不知,市政工程多為細小項目,成本不多,工程相對簡單,只要當局認真對待,不難建成啟用,服務市民。過去市政局年代,財政獨立,只要決定了的工程就可以上馬,效率頗高,但市政局「被殺」後,市政工程項目需要與其他政策局競爭資源,而康文署「牙力」不夠,結果在行政主導之下,未能提升做事效率,反而因為決策程序漫長而陷入無了期的拖拉泥沼。

最關鍵的是,市政工程因為不那麼起眼,無法像「十大基建」那樣成為「政績工程」,因而不受政府重視。加上「十大基建」幾乎同時起動,耗資龐大,相關建築人手亦不足,諸多掣肘之下,市政工程便淪為犧牲品。雪上加霜的是,近年香港土地來源淪為大難題,連建房子都不夠用,康文設施就不得不讓位。事實上,港府一度打啟德體育城的主意,欲改劃為房屋用地,市政工程遭冷藏甚至被取消,也就不足為奇。

都說「大事做不到,小事做不好」是港府的特色,在基建方面,則表現在大基建拖拉,小基建更拖拉,無論十大基建還是市政工程,概無例外。回歸以來港府施政無能,社會空轉,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從市政工程蹉跎歲月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