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以特區政府的慣例,數千億元的工程造價只是起初開價,也主要是為向立法會申請批准。工程開展之後,當然會是工程延誤與超支,結果會比原來設想的數千億元貴,而且是以倍數計。
明日大嶼的目的是增加土地建房,一千多公頃規模不小,但未必需要用這樣的方法來取得土地。明日大嶼來源自中部海域填海計劃,最大的考慮相信是要與香港傳統市區的港島中環連接,從而分享中環空間擴展帶來的外溢效益,不受現有土地業權分散的制約。如西九龍文化區那樣,有一大片毗連市區中心的土地可以讓政府處理。由此而產生的地價收入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土地分配權帶來的各種利益因素。
在廉政公署監督下,特區官員不能明目張膽地圖利,曾蔭權的例子足以警惕。但是其他各種間接的、不涉及金錢交易的好處,特別是以土地開放因素來換取施政以至選舉任官的支持與方便,卻似乎難免。故此,愈是接近市區中心、地價愈高的新開闢土地,其政治價值愈高。也因此,明日大嶼便不盡是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是哪些群體的利益呢?
香港的空間規劃問題,是從來缺乏長遠的打算、全局的思維。東九龍市區中心的規劃,缺乏與原有市中心區和周邊地區的分工與聯動安排;西九龍文化區更變得倉促上馬,像是「飛地」發展;而明日大嶼的問題也一樣。若是新的市區中心,該如何規劃布局?是解決房屋問題,建公屋、居屋、私樓?抑或是發展為新的商貿、金融中心?此外,怎樣與東涌機場附近的發展協調?
或許特區政府要花錢作研究,但提出之時規劃署為甚麼不能有很清晰、更協調的概念與設想呢?而這樣的大片填海,把香港傳統的離島生態和歷史文化全然破壞,不可復生,這便是近代城市發展與規劃反對的最大錯誤作為。
發展必然帶來轉變,但是不能粗暴地把破壞當作發展,而不去珍惜生態與歷史文化,把發展與之好好結合。
與其在中部海域大興土木填海,規劃未清,造價難信,倒不如把政府的思維和視野拓闊,把填海造新市區的重點放在香港領域以外,減少破壞,降低成本,將可開拓更大的格局!
比如在大嶼山以南的桂山島填海,當可造地二千公頃,加上島上近一千公頃,以公營企業形式建造,採用內地的技術與成本,以內地的技術和建造工程能力,當可事半功倍。有這樣大面積的土地,可好好規劃,亦可保育原有離島,效益、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