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法國經營非洲 難與中國抗衡

法國「黃背心」示威浪潮沒完沒了,要求總統馬克龍下台之聲此起彼伏。正當被內政搞得焦頭爛額之際,馬克龍積極尋求外交突破,最近展開非洲吉布提、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多國之旅,除了拓展法國在當地的影響力,輿論普遍認為,也有跟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較勁的意思。

可以看到,馬克龍自上台以來,一早把注意力集中在經營非洲方面,他在二○一七年首次外交政策演講中,向在場的一百七十位大使表明,將非洲當作最核心的外交工作重點。今次馬克龍訪問的非洲東部三國並非傳統的法語區國家,盡顯他在非洲開拓深耕的決心。

觀乎今次代表團的商界代表陣容,由建築及工程服務企業萬喜集團領軍,成員包括能源開發商Voltalia、食品集團達能、法國電力集團(EDF)以及高速列車製造商通用─阿爾斯通(GE Alstom)等大型企業,可謂精銳盡出。在肯尼亞,兩國達成總值二十億歐元的經貿協定,反觀英國首相文翠珊去年八月訪問肯國空手而回,高盧雄雞勝了一仗,為法國媒體所津津樂道。

法國人或許可以為勝過英國而沾沾自喜,但他們在肯尼亞取得的「成績」,其實並不足以自誇。一七年,法國出口當地貨品的總值約為二億美元,別說跟中國的三十八億美元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即使是肯尼亞的鄰國烏干達,亦錄得四億美元的佳績。

魅力外交 不切實際

中國近年在非洲積極投資,單是在埃塞俄比亞,就投入超過一百五十億美元,除了援建非盟總部,還協助該國興建全東非第一條輕軌鐵路,連接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與吉布提,影響力絕非內憂嚴重的法國可以相比。被問到如何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突圍而出,有法國外交官坦言,硬撼不成惟有靠「巧實力」制勝,包括法國的高雅文化以及總統馬克龍的「魅力」。問題是,解決三餐溫飽才是最基本的人權,哪有興致喝法國紅酒、看法國歌劇?相比之下,還是中國的高鐵等基建來得實際。

至於馬克龍的所謂「魅力外交」,更是不提也罷。他在國內改革不力,反而搞得反對聲音不絕,其「年輕有為」的形象早已破功;在外交方面,馬克龍一度想跟特朗普搞好關係,意圖做華府的「諫友」,結果事與願違,美國打壓盟友,對法國亦無特別「厚待」。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結果還是西方國家的老一套,稱中國跟非洲人做生意別有所圖,長此以往將令非洲國家深陷債務危機,以及令國家腐敗叢生。這一招山姆大叔早就用過,美國前國務卿蒂勒森曾「提醒」非洲諸國,中國的投資只會讓中國工人搶走非洲人飯碗,一旦部分國家的財務陷入困境,項目違約問題可能讓該國基建控制權拱手讓人,甚至賠上國家主權。結果被在場的非盟主席馬哈馬特當眾「打臉」,強調非洲國家十分成熟,懂得衡量和任何國家合作,並不存在壟斷現象。

當然,法國無法跟中國以至美國在非洲競爭影響力是一回事,但隨着近年列強加大在非洲的投入,非洲人選擇多了,只要不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當可爭取到對本國最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