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公院引入海外醫生 不妨參考新加坡

香港公立醫院面臨「爆煲」,政府在平息醫護人員的怨氣之時,亦在尋求辦法緩解醫療人手不足。當然,增加醫科名額是一個方法,但遠水始終不能救近火,而最終能否追得上需求亦是一個疑問。就此,引入海外醫生或許會是出路。

最近,有政黨就公立醫院服務進行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市民皆不滿現時的服務水平。無他,在長期面對人手及床位不足的情況下,沒有出現嚴重醫療事故已可說是感恩,但作為一個已發展的經濟體,香港市民是值得擁有更好的醫療服務。該政黨後來亦提出,可以引入英聯邦地區的醫生來港執業,以紓緩香港公立醫療系統的壓力。

事實上,考慮引入英聯邦地區的醫生來港,可能只是一種慣性思維,因為香港回歸前,與其他英聯邦地區的醫學專業執照互相承認。或者,當年許多英聯邦地區與香港一樣,其醫療體制是參照英國本地模式設立,在專業認證的行政上會來得直接簡單,然而,面對二十多年後不同地區的轉變,是否還局限於英聯邦地區,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十年前,新加坡同樣面對醫生不足,但當地政府隨即容許持認可海外醫學院學位的人士,可以免試在新加坡執業。若然查看相關名單,就會發現不但包括部分英聯邦地區,更有來自其他地方的著名醫學院,而內地亦有八間榜上有名,包括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及中山大學等。此等內地名校的醫科生,在各省市存在相當大的渴求,而新加坡政府亦大開方便之門容許其免試執業,是對相關院校水平的肯定。

相反,與內地一衣帶水的香港,當業界聽到內地醫科畢業生即拒諸門外,亦不問真實的高低水平,實在令人非常遺憾。即使是有英聯邦地區執照的醫生,來港後也需進行極其嚴格的考試,而合格率更是異常的低。究竟是香港醫委會要求過於嚴格,還是外地醫生真的水平未到,相信外界自有公論,但此等制度的確使香港「自成體系」,有一種與外面完全脫軌的感覺。

前線醫護 叫苦連天

更甚者,香港醫學會日前發表調查,指超過五成六的本地醫生反對非本地培訓醫生免試註冊,認為放寬執業資格會影響行醫水準。每當面對此種論調,就會讓人感到極度氣餒。現時公立醫院持續「爆煲」,人手缺乏的問題相當嚴峻,亦存在醫療安全風險的隱憂。前線醫護人員叫苦連天,但業界卻先行關閉引入海外醫生的大門,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相信,每名醫護人員都是可敬,每天都在辛勤地照顧病者,但社會上對「醫生為專」所產生的負面聲音也日漸浮現。記得數年前的醫委會改革法案,只是要求增加小量病人代表,就已經遭到強烈反對,非要拖足兩年才能通過,勉為其難地為醫委會審理醫療失誤加快進度。每一件事,市民都看在眼裏,就正如引入海外醫生的討論也是一樣。

於此,只能盼望業界跳出固有思維,從宏觀角度接納海外醫生,既將市民利益作為優先考慮,又解決醫生專才短缺及其工作壓力問題,使社會及業界同樣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