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發展,對香港來說,是當前和今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大機遇。這個機遇,一如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從作為中國內地的轉口港,集中於東南亞,轉而為工業的加工生產,放眼世界,特別是美國,同樣地屬於大轉移。
當時南洋(東南亞)以外的歐美市場,對香港不僅陌生,亦缺乏發展的基礎,語文不通,人脈缺乏(「金山阿伯」不是加工貿易的人脈),香港成功轉型是不畏困難與風險,篳路藍縷開拓新局面。那時候不少香港人只是稍懂英文,便闖南闖北參加展覽,追逐客戶,表現出創業的非凡勇氣,為後來成為「亞洲四小龍」奠定了基礎。
今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在工業化,發展的勢頭與潛力大於英美發達國家。當然有許多困難,同樣語文不通,人脈缺乏。上世紀五十年代港人可以成功,今天的港人怎會變成不可能成功呢?事在人為,事在肯不肯學習、肯不肯全力以赴。
不過,當時是二戰後復原不久,各國還是關門修復損傷,國際市場上參與者少,競爭者稀;今天已經大不相同,尤其是內地的改革開放改變了全球格局,全球化的發展使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貿易、生產,相互競爭。發達國家在長期緩慢的去工業化過程後不得不重振,與發展中國家一起競爭,如「美國優先」的單邊貿易主義,正在發達國家蔓延。貿易摩擦、貿易戰、貨幣戰的機會只增不減,香港轉型便有着比上世紀五十年代更大的困難。不過,中央政府推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卻是在各國激烈競爭的局面下,另闢出一個新天地,用中國的財力、工程力和政治力創造出一個其他國家還未進入的新天地。
香港跟隨國家,追隨國家用貸款、國企開拓出來的新市場,將可避開現有國際市場上已趨惡性化的劇烈競爭。或許「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規模小於歐美,但市場的邊際發展卻大,也少競爭,遠遠抵銷了現時規模不足的缺點。
例如巴基斯坦,二億人口開始進入電氣化時代,所需的家電遠多於美國三億人口和歐盟二億人口的飽和市場。歐美人口不增,巴基斯坦卻大增,市場規模仍在擴張之中。又如非洲大陸,更是一、二十年後全球人口擴張最大的地區。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給非洲提供基建和各種資金,由此形成經濟增長的動力,並非頹疲的發展國家以至拉美、南歐國家可比。
「一帶一路」建設給香港拓闊空間,提供進一步發展和轉變競爭條件的機會,關鍵是港人是否有開拓精神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