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發展與知識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政府的作為只是配套,修橋鋪路,製造條件,主力還是大灣區的民眾和企業,當中包括眾多的外來民眾與企業。

要使到人家會來,本地人肯參與,不是政府搞幾個公關性的大型宣布會、研討會,印一些單張、發一些新聞稿便可以,也不是單單宣傳推廣,便可以發動民眾和企業。

關鍵是知識。知識一方面是把粵港澳大灣區的情況、困難、面對的挑戰,以及其中的種種優勢、機遇要弄得清楚,說得明白,這既有歷史因素,當前的發展和規劃,亦有未來的實在趨勢。即使香港沒有多少作為,還是故步自封,但是深圳河以北,珠三角各市都在大展拳腳,積極進取在建設和引進外來資源。

香港應該把這些知識有系統、深入地展示、介紹和分析,結合香港的各種可能性來作出討論、教育。在這方面,媒體和教育機構,乃至社會精英都有責任。媒體不要糾纏在「港獨」的爭議,底下卻是排斥珠三角,貶低人家的進步。教育不要閉門造車,大中小學齊齊埋首爭奪排名位置,把學校的教育與香港、香港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和大中華社會割裂脫節起來。而社會精英不要只爭荷蘭水蓋、社團名銜,更重要的是要為社會做些實事,至少把大灣區這一、二十年,乃至近年的大轉變、大發展告訴出來。由於政府掌握媒體與教育,能否推動社會對現實知識的認識、了解,至關重要,也不可能待粵港澳大灣區的專員聘請之後,便可一人包攬成事。

知識的另一方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當前世界已不可能守株待兔或故步自封、守着舊家當便可發展起來,市場或許不盡是零和遊戲,但全球一體化,資源條件流動容易,競爭也日趨劇烈。香港守着萬億元儲備,如果經濟逆轉,加上金融海嘯,貨幣可以大貶值,香港老化的社會並不可能憑這些浮財便可過世。

相對而言,珠三角各市都在努力發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廣州、深圳等今天的成就並非僥倖,若進一步建設,機遇更大。香港要知道人家是怎樣應對機遇與挑戰,要了解到發展不是炒樓、炒股票,而是需要人才與知識。

科技、創新的知識不停地推陳出新,顛覆舊有的認識。知識便是實質經濟的知識,不是工商管理、金融的教科書式技巧。因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單單是經理、銷售和金融保險買賣分析人才,更多是技術人員與生產專業各行各業人才,還有對發展各個環節深入細緻的研究,作為發展規劃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