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上學徒口惠 雙非問題難解決

深港合作會議簽訂三份協議,其中以深圳開禁允許港人子弟學校增收雙非學童最受關注,以往的「港人子弟班」將易名「港籍學生班」,明年本地「消化」雙非兒童大約增加二百個。這份協議看似及時雨,為雙非兒童上學提供多一個選擇,實際上卻是馬後炮,而且杯水車薪,無補於事。

雙非兒童問題困擾香港已久,由當初的爭醫院床位、爭奶粉,發展到爭學位,北區更是首當其衝。為了讓子女入讀心儀幼稚園,雙非父母與本港父母大鬥法,幼稚園前近來大排長龍,有些家長更提前四天接力排隊霸位,得到的只是一份申請表,並非入學資格。升小學同樣爭崩頭,北區小學自行收生階段放榜,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二,創十六年來新低。通宵排隊,各出奇謀,大部分申請者換來的只是失敗,叫人情何以堪。不難想像,港府再不想辦法解決雙非童學習問題,民怨將不斷惡化,中港矛盾也會不斷升溫。

千呼萬喚之下,港府終於與深圳當局達成協議,安排雙非學童就地上學,本來是一件好事,一來免除雙非兒童山長水遠跨境求學的辛勞,二來不必與本地學童爭學額。問題在於,明年只能就地多消化二百個名額,相對龐大需求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歷年來,雙非兒童累積逾二十萬人之眾,而在港府叫停雙非政策之前的幾年,雙非加上單非嬰兒每年達三至四萬多人,他們現在都到了升讀幼稚園或升小學的年齡,增加二百個就地入學名額,叫他們怎麼去分呢?又能解決甚麼問題呢?

根據內地政策,公立學校拒絕接納作為香港人的雙非兒童(即使接納,也無法提供港式教學),而目前深圳的港人子弟學校只有七間,容納能力實在有限,除非增開更多的學校。事實上,雙非兒童在港人子弟學校求學現象早就存在,當地政府也沒有阻止,現在港深兩地簽署協議,不過是追認既成事實,「攞正牌」而已。可以說,港府此舉不僅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且是事後孔明,暴露官僚一向後知後覺的作風。

由於深圳就地消化的名額太少,所以絕大部分雙非兒童今後還是要長途跋涉來港求學,還是要和本地學童爭學額,雙非家長及本地家長的摩擦還會繼續上演,爭奪教育資源的亂象沒完沒了。人們實在難以理解,為甚麼港府不多走一步,將本地官校或津校模式移植到深圳呢?港府不缺錢,也不缺師資,如果香港方面向內地提出請求,在內地租地經營津校或官校,相信內地會予以配合的,怕就怕港府官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做事,連臨急抱佛腳的工夫都不願做。

不管願不願意,喜不喜歡,雙非童是香港人的一部分,港府有責任照顧他們,為他們提供最便捷的教育服務是應有之義,如今港府聯手深圳當局虛晃一招,說到底還是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