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優待非聯招 最怕教育不公平

香港大學昨天舉辦本科入學資訊日,吸引近千準大學生及家長捧場,當中不乏中三、中四的學生。港大表示明年百分之七十五的學額給予聯招學生,百分之二十五則留給非聯招生,後者預料十一人爭一個學位,競爭比前者更激烈。港大罕見提前公布聯招及非聯招收生比例並非無的放矢,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外界對大學優待非聯招生、製造教育不公平的質疑。

本地高校招生,一向有聯招及非聯招兩種渠道。以第二屆文憑試為例,八萬多人參加考試,二萬八千多人考取入學最低門檻而參加聯招,人數為歷年之冠。另一方面,持其他學歷、以非聯招方式爭入八大院校的港生人數亦不容小覷,他們主要來自副學士及持國際文憑的學生。事實上,每年大約有兩成大學新生來自非聯招,部分科系非聯招學生的比例甚至超過一半。港大、中大去年起擴招醫學系學額,表面上由一百五十個增至二百一十個,實際上兩大取錄非聯招尖子比例增幅更大,其中港大為三成,中大更達四成,可見部分熱門科系雖然增加了學額,但受益的主要是非聯招學生,結果被質疑不公平,引起聯招學生不滿。

政府資助學額本來就是僧多粥少,非聯招的加入令競爭白熱化,爭議不絕於耳。本港文憑試公認難度較高,而外國高考相對容易,不少家長擔心子女未必能在文憑試中脫穎而出,故安排子女到海外讀高中,再以非聯招方式回港入大學。難怪有不少人批評,以非聯招方式走捷徑,對聯招生並不公平。

更惹人非議的是,八大院校一般不公布聯招及非聯招的收生比例,收生過程不透明,授人以柄。須知大學資助學額是固定的,參加文憑試考生人數以及參與聯招學生數量也是公開的,院校憑成績及面試表現取錄學生,相對公平,反觀非聯招學生的數量多少、錄取比例如何、標準何在,完全由大學自主決定,外界一無所知,教育當局也無從置喙,這必然招來黑箱作業、優待權貴的批評。

不管各大學如何強調招生時擇優取錄,與學生家庭背景無關,惟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能負笈海外的非聯招生大都家境良好,尤其公務員子弟擁有海外升學津貼,更是非聯招制度的主要受惠對象。正如有人形容,聯招是走正門、行正路,非聯招是走後門、走偏路。雖然大學招生多元化無可厚非,持海外文憑的不乏優秀學生,但大學應以聯招學生為主,至少要制訂合適的學額比例,以免對聯招生尤其清貧子弟不公平。

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寒門子弟本來在學習資源、學習環境等方面就處於劣勢,近年中、小學傳統名校紛紛轉為直資,加上大學被指優待非聯招生,導致教育「貴族化」愈演愈烈。事實證明,大學生中來自寒門的比例愈來愈小,社會上貧富懸殊、跨代貧窮問題不斷惡化,這決不是無緣無故的。今年港大預先公布收生比例,總算回應了社會上部分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