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拓土建屋一籌莫展之際,公屋申請人數又創新高。截至今年六月底,公屋申請人數接近二十三萬,當局承認維持三年上樓面對更大的挑戰,需要物色土地興建公屋。其實香港並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有地動不得,如何化解重重阻力,將紙上藍圖變成現實安居之所,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眾所周知,香港已發展土地不過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較發達地區平均三成的水平尚有一段距離,與新加坡已發展面積達四成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只要將香港發展面積增加一至兩個百分點,足以解決居住難題。問題是,港府在拓土建屋方面碰到大麻煩,發展新界東北被扣上「雙非富豪城」的帽子;發展郊野公園被指「思想癌細胞」;填海造地被批評「毀壞海洋生態」;發展廢棄農地又說是「毀人家園」;發展岩洞則指成本高昂;至於在市區見縫插針,又惹來剝奪居民休閒空間的質疑。總之,這裏不能發展,那裏不能動土,港府可謂動輒得咎,頭頭碰到黑,未來十年建屋四十七萬個目標能否落實,實在是頗成疑問。
香港的情況就是這麼諷刺,一方面是房屋供不應求,一方面是大量土地被閒置;一方面是住大宅的權貴貪心不足,不斷向天空或地下發展,一方面是不少基層市民無立錐之地,有港式貧民窟之稱的劏房四面開花。正如有人說,在香港,做一尾魚或一隻螢火蟲可能比做窮人更幸福,前者至少有人關心,為其維權,後者只能自生自滅。
最令人不齒的是某些政客的表現,這邊廂站在道德高地,要求港府多建房屋;那邊廂又以環保、保育等種種理由橫加阻撓,為港府安上「盲搶地」的罪名。一時是神,一時是鬼,這副德性令人討厭。記得去年春節車公賜給香港的靈籤上說:「何為邪鬼何為神,神鬼如何兩不分」,這不正是香港現實的寫照嗎?
香港房屋問題尾大不掉,是前朝曾蔭權政府無所事事種下的禍根。現屆政府上台後揚言撥亂反正,也將房屋政策列為施政重中之重,從當局積極找地來看,的確想有所作為,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固然是管理班底太弱及官員無能所致,但政客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反對,同樣難辭其咎。事實上,不少政客只問立場,不分是非,為反對而反對,無所不用其極,成為香港的亂源之一。人們不能不質疑,這些政客到底是為民發聲,監督政府施政,還是懷着不可告人的動機,故意搞亂香港。
眼下的香港百廢待興,經濟畸形單調,貧富懸殊加劇,人口老化嚴重,安居成為難題,整體競爭力不進反退,可謂千頭萬緒。無良政客對經濟及民生問題漠不關心,卻惟恐天下不亂,不斷煽風點火,興風作浪,將香港攪得周天寒徹。政府無法施政,香港繼續沉淪,對權貴其實沒有任何影響,最終受害者不還是基層市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