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行人專區眾說紛紜的無奈

最近筆者讀到一則新聞,表面上是小事一樁,但細想後卻和現在香港的大環境、大氣候很相似。事緣旺角行人專區將會縮減開放日數,自然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在香港這個開放的社會,這種事情根本就是常態。然而,反對的聲音對受到影響的人卻並不關心,重點卻放在逛街的空間少了,街頭表演的空間少了,並不是在一個共同包容的角度看問題。

層次放大 感受不同

旺角行人專區是十三年前的產物,那時開闢行人專區,目的是讓行人有安全舒適的環境、以及可以減少行車的空氣污染,本來的構思是好的。可是市場自會自行調節,原本行人的空間慢慢地變了模樣,現在行人專區已是商販雲集之地,當然少不了街頭表演的藝人,以及種種發表不同看法的團體集會。我們可以說是當局管理不善,但要管理行人專區卻不是嘴巴說說便可,驅趕街頭表演藝人也會被人說是阻礙民間發聲。可是市場的自行調整卻孕育了意想不到的滋擾,尤其是對居於附近的居民來說,行人多了、商業元素多了、表演聚眾活動多了,所產生的聲音滋擾並不是居民所能忍受。旺角區議會也多次對這個問題作出討論,結果多是正反雙方都有意見,當局也無法下定論,直到最近才將行人專區開放日數縮減。

表面上這是一個區域的小問題,可是我們將這個層次放大,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在上述的一段文字裏,假如我們將行人專區改成遊客區,將行人改成遊客,將居民改成香港社會,我們就不難很有感受。又或是將行人改成要求保育環保聲音,將居民改成要求安置上樓的劏房戶,我們可以看到當中的矛盾點。強調的是,筆者舉保育和環保只是簡單說明而已,因為環保和保育最易和發展產生對立,而以這種相比,旨在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一個政策面前,由於所屬團體的立場和見解不一樣,以致往往無法在政策上可以容易達到共識。旺角行人專區的事件可見,任何政策有其利弊,行人專區可以為行人提供種種的方便,但成本卻是由當地居民承擔。從一個政策的大方向,這更值得我們深思。

內耗不斷 發展停滯

政策可以利民,但任何改動都會影響着原有的生態,都會有持份者受到影響。在一個文明社會,我們當然要照顧大多數的利益,但卻不能以大多數的暴政霸權去欺壓少數,反之應該在尊重小眾的利益這個前提下求同存異。

然而,這種近乎理想化的處事方式卻行不通,在自我權益高漲的今天,要大家接受大多數利益似很容易,困難是要小眾作出妥協,不幸的是,現在小眾的反抗、對立意識日高,在維護其自身權益上當然沒有錯,可是香港就不可能不面對撕裂的民意,不可能不面對正反雙方的紛爭。在不少案例中,已清楚說明社會的多樣性和分裂,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浪接浪的事例後的感受。

未來香港的具爭議課題更是多樣性的,在政治上有關選舉安排的爭論會無日無之,對這個爭論更不是容易得到共識,各方互扣帽子、互相標籤對方是常態。而其他民生上的議題更是源源不絕的火藥庫,例如港鐵的票價調整、兩電每年的加價、公屋每兩年的租金調整、公屋輪候時間、新市鎮發展計劃等等,莫不是多方互不相讓的議題。社會上對這些問題全是爭論紛紛,不會容易有主流意見,這種情況產生的社會內耗,會令香港各方面停滯不前,面對其他地區的挑戰,我們的未來往何處走?筆者感到的是一種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