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室道謀談經濟 說時容易做時難

古人說,「築室道謀,三年無成。」港府多年來不斷高喊經濟轉型,發展新興產業,可惜一直流於空談,這正是築室道謀的典型表現。梁振英政府成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昨日召開首次會議,今次能不能改變築室道謀的陋習,為本港經濟對症下藥找到新出路呢?

身兼經發會主席的特首梁振英慨嘆,內地五年的經濟發展,香港需要十五年才做得到,他表示經濟發展有助解決人口老化、貧富懸殊、房屋等深層次問題,冀委員會可就推動經濟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根據。他並指與會委員大多認同政府應更主動、積極參與及投資經濟發展,希望可借鑑兩岸及新加坡等成功經驗。

事實上,回歸後本港經濟不進反退,產業轉型苦無出路,導致民生日益凋敝,競爭力每況愈下,正是各種深層次問題的根源所在。所以,全力發展經濟,找尋新增長點,無疑成為當務之急;而政府更主動參與經濟發展,甚至直接投資新興產業,也被視為理所當然。問題是,發展經濟說易行難,如果港府以為成立一個經發會,召集一批專家,舉行幾次會議,就可以找到包醫百病的良方妙藥,那就太天真了。

眾所周知,成立委員會為港府出謀獻策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無論是董建華政府的國際顧問委員會,還是曾蔭權政府的經濟機遇委員會,都是陣容鼎盛,人才濟濟,可惜雷大雨小,虎頭蛇尾,最終都淪為吹水會,毫無建樹。尤其是經濟機遇委員會提議的六大優勢產業,更成為曾蔭權政府假大空的笑話。現屆政府另起爐灶成立經發會,雖然用心良苦,但予人的感覺是換湯不換藥,如果當局不能改變坐而論道的施政作風,到頭來恐怕又是一事無成。

本港經濟結構單調,來來去去靠四大產業支撐,靠炒樓炒股過日子,早已隱憂重重,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要把產業「做多做闊」,決心大則大矣,惟揆諸香港的現實,這只能說是一廂情願而已。事實上,以香港的條件而言,能夠搞好一兩項新興的優勢產業就受用不盡了,根本不必強調甚麼「做多做闊」。再說,前朝政府提出的教育及醫療等產業不僅不切實際,而且添煩添亂,如果現屆政府真的想「穩中求變、適度有為」,就必須重新檢討六大產業,去蕪存菁,而不能照單全收,否則隨時淪為另一場假大空的笑話。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貧富懸殊惡化,社會矛盾尖銳,港府將搞好經濟、做大蛋糕視為施政要務,這固然是應有之義,但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分配蛋糕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基層市民不能分享經濟成果,蛋糕做得再大,結果只能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更令人擔心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在紛紛擾擾的社會和政治氣氛下,在政客「佔領中環」的叫囂中,弱勢政府動輒得咎,舉步維艱,即使經發會可以找到解決經濟問題的良方妙藥,也未必可以順利落實,這正是香港的最大悲哀。